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流行病学复习资料

来源:乌哈旅游
第三章 描述性研究

1.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常规监测数据或专门获得的数据资料,按照不同的时间、不同的

地区及不同人群特征分组,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历史常规资料研究、现况研究 、生态学研究和随访研究。 2. 现况研究:是通过对特定时间和特定范围内人群中有关变量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关系的描

述,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态或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获得疾病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又称横断面研究。 3. 研究目的:1)掌握目标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2)提供疾病病因研究的线索;3)

确定高危人群;4)评价疾病监测、预防接种等防治效果。

4. 现况研究特点:1)不设对照组;2)研究注重某一特定时点;3)仅能为因果联系提供线

索,不能作出因果推断

5. 研究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

6. 普查: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全体人群进行调查。 7. 抽样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的人群的一个代表性的样本

进行调查,以样本的统计量估计总体参数所在范围。

8. 研究设计:1)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2)确定研究对象;3)确定样本量和抽样方法;4)

资料收集;5)资料整理与分析。

9. 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和多阶段抽样。

10. 偏倚:在研究各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以及结果解释、推论的片面性,导致研究结果与

真实值之间出现倾向性的差异,进而错误的描述暴露和疾病的联系。

11. 偏倚原因:1)抽样随意;2)任意改变抽样方法;3)调查对象不合作;4)无法调查死

亡者,有一定局限性;5)调查对象问题回答不准确;6)调查员工作不标准;7)检测方法不规范等。

12. 控制偏倚:1)严格遵守抽样方法要求随机抽样;2)提高研究对象依从性;3)正确使

用检测工具;4)调查员统一标准培训;5)做好资料复查工作过;6)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

13. 优点:1)可信度高;2)有来自同一群体自然形成的对照组,使结果具有可比性;3)

一次调查可以观察多种因素。

14. 局限性:1)难以确定因果关系;2)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15. 生态学研究:在群体的水平上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群体为单位(如学校、

国家等)。分为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 第四章 队列研究

1. 队列研究:是分析流行病学重要方法之一,通过直接观察、比较危险因素暴露状况不同

的人群的结局来探讨危险因素与所观察结局的关系。其假设效能优于病例对照研究。 2. 特点:1)属于观察法;2)设立对照组;3)由因及果;4)能确证暴露与结局的因果联系。 3. 目的:1)检验病因假设;2)评价预防效果;3)研究疾病自然史;4)新药上市后的检测。 4. 分类: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和双向性队列研究。

5. 优点:1)时间顺序增强病因推断的可信度;2)直接获得资料;3)能获得发病率;4)有

助于了解人群疾病的自然史。

6. 局限性:1)不适用于发病率低的疾病;2)随访时间长,容易产生失访偏倚;3)研究

耗费的人力财力比较大;4)随访过程中,人群的变化复杂,可使结局受到影响。 7. 研究程序:1)确定研究因素(暴露);2)确定研究结局;3)确定研究现场和研究人群

(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4)确定样本量;5)资料收集与随访;6)质量控制。

8. 四格表:

病例

非病例 b d

b+d=m2

合计 a+b=n1 c+d=n2

发病率 a/n1 c/n2

暴露组 a 非暴露组 c

a+c=m1 合计

9. 常用指标:1)累计发病率;2)发病密度(用人时为单位计算出的发病率);3)标化死

亡比SMR=研究人群死亡人数/以标准人口死亡率计算出的死亡人数。

10. 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危险度/对照组危险度,表明危险倍数,具有病因学意义;

11.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表明增加的数量,如果暴露因素消除就

可以减少这部分数量,具有疾病预防意义。

12. 人群归因危险度PAR是指总人群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13. 常见偏倚:失访偏倚、选择偏倚和混杂偏倚。 第五章 病例对照研究

1. 病例对照研究:以确诊的患有某疾病的病人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的具有可比性的个体

为对照,通过搜集各种相关的危险因素,经过统计学检验,分析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索和检验疾病病因假说。以收集暴露资料为研究精髓,是分析流行病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 病例与对照匹配:要求某些特征或因素保持一致,分为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目的在于

提高研究效率和控制混杂因素。把没有必要的项目列入匹配,可能增加难度,造成匹配过头。注意事项:1)比例一般为1:1—4;2)可疑病因不作为匹配因素;3)一般除年龄、性别外,其他因素匹配需谨慎;4)防止匹配过头,增加负担。

3. 研究程序:1)提出病因假设;2)制定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病例和对照,确

定样本量;3)收集资料;4)整理分析资料。

4. 病例选择:1)诊断可靠,使用金标准;2)选择确诊的新病例,减少回忆偏倚;3)来源:

医院病例合作好、资料易得到、可比性好、代表性差;社区总体人群全部病例或其中的随机样本代表性好但较难操作。

5. 对照的选择: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于病例人群的为患病者的随机样本,要能

反映来源人群的暴露水平。 6. 资料整理表:

暴露或 特征 有 无 合计

疾病

病例 a c

a+c=m1

非病例 b d

b+d=m0

a+b=n1 c+d=n0

合计

7. 比值比OR=ad/bc,反映关联强度的指标,OR>1说明疾病因暴露而增加;OR<1说明疾

病因暴露而减少;OR=1说明没有联系。

8. 常见偏倚:选择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症候偏倚、时间效

应偏倚)、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混杂偏倚。

9. 入院率偏倚:berkson偏倚,当用医院病人作为比例和对照时,因为病人和医院双方的

选择性使病例并不是随机样本,因而产生的偏倚。

10. 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又称奈曼偏倚,由于调查对象选自现患病例,即存活病例,

很多信息可能只是和存活有关系,而未必与该病有关,从而高估了某些因素的病因作用;

幸存者改变生活习惯从而降低了某个危险因素的水平,导致调查某些因素与疾病关联强度误差。

11. 检出症候偏倚:又称暴露偏倚,病人常因某些与疾病无关的症状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

病例的检出率,只是过高的估计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12. 时间效应偏倚:某些慢性病,由于缺乏早期的检测手段而被错误的认为是非病人而产生

的偏移。

第六章 实验流行病学

1. 实验流行病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实施干预因素,随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发病和健康

有无差别大小,判断干预效果。

2. 特点:1)属于前瞻性研究;2)随机分组;3)具有均衡可比的对照组;4)有干预措施。 3. 分类: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4. 原则:对照、随机、盲法

5. 影响因素:1)不能预知的结局;2)疾病的自然史;3)霍桑效应(对有名望的医生产生

的心理生理效应,对干预产生正面的效应);4)安慰剂效应;5)潜在的未知因素的影响。

6. 对照方式:标准方法对照、安慰剂对照、自身对照、交叉对照。 7. 盲法:单盲、双盲、三盲。

8. 常用指标:有效率、治愈率、病死率、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试验);保护率、

效果指数、抗体阳性率(现场试验)等。

9. 临场试验用途:治疗研究、诊断研究、筛选研究、预后研究和病因研究。

10. 沾染:是指对照组意外的接受了实验组的处理措施,如果干预措施有效,会导致实验组

和对照组差异减小。 11. 干扰:是指实验组额外的接受了与实验组效应一致的其他处理措施,它可能会扩大实验

组和对照组差异。 第七章 筛检 1. 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试验、检查或其他方法,将健康人群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

但表面健康的个体,同那些可能无病的鉴别开。有助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改善预后(二级预防)。

2. 特征:简单性、廉价性、快速性、安全性、可接受性。

3. 目的:1)发现可能患病者,进行确诊和早期治疗,实现二级预防;2)确定高危人群,

实现一级预防;3)识别疾病的早期阶段,揭示疾病的“冰山现象”。 4. 评价方法:1)确定“金标准”——当前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疾病的最可靠的方法;2)

选择受试对象,要有代表性;3)确定样本量;4)整体评价结果——四个表:

筛检试验 金标准 合计

患者 非患者

R1 阳性 真阳性A 假阳性B

R2 阴性 假阴性C 真阴性D

C1 C2 N 合计

5. 评价指标:

1)真实性:也称效度,值测量值与实际值的符合程度,又称准确性。

① 灵敏度(真阳性率)=A/A+C ② 假阳性率=C/A+C

③ 特异度(真阴性率)=D/B+D ④ 假阳性率=B/B+D

⑤ 正确指数(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表示筛检方法发现真病人和非病人的总能力,指数越大,其真实性越高。

⑥ 似然比:+LR=真阳性率/假阳性率;-LR=假阴性率/真阴性率;阳性似然比越大,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越高;阴性似然比越小,筛检试验的诊断价值也越高。

2)可靠性:也称信度、精确性、可重复性,是指在同样的条件下重复试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① 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值越小表示可重复性越好,精密度越高。

② 符合率和Kappa值:kappa值在0.4—0.75为中度和高度一致,大于0.75为一致性极好。

③ 影响可靠性的因素:受试对象的生物变异;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实验仪器的稳定程度。

3)预测值:

① 阳性预测值=A/A+B ② 阴性预测值=D/C+D

灵敏度越高,则阴性预测值越高;特异度越高,则阳性预测值越高。

6. ROC曲线:用真阳性率和假阳性率作图得出的曲线,可以反映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关系,

是评价筛检试验的一种全面、准确、有效的方法,曲线下面积越接近1,诊断真实度越高;越接近0.5,诊断价值越低。

7. 提高筛检收益方法:1)选择高危人群;2)选用高灵敏度的筛检试验;3)采用联合试

验,如串联、并联。

8. 串联试验两项为阳性才定为阳性,可以提高特异度;并联试验可以提高灵敏度。 9. 常见偏倚:领先时间偏倚、病程长短偏倚、志愿者偏倚。 第九章 偏倚及其控制

1. 误差包括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又称偏倚。变异性水平包括个体水平、群体水

平和样本水平。

2. 研究的真实性,又称效度:是指研究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和得出结论与客观实际的符合

程度。

3. 研究的可靠性:反映研究结果的随机误差大小的程度,随机误差越小可靠性越高。 4. 选择偏倚:是在研究对象的选取过程中,由于选取方式不当,导致入选对象与未入选对

象之间存在的系统差异。控制方法:严密掌握对象选取的各个环节,注意代表性,避免有问题的选取方式,增加应答和减少失访。

5. 信息偏倚:来自于测量或资料收集方法的问题,常见的回忆偏倚、调查者偏倚,应尽量

采取盲法偏倚、利用其他来源的信息核查。 6. 混杂偏倚:是指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的相关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可以在设

计阶段通过配比、随机化分配或限制进入等方法控制。 第十章 病因与因果推断

1. 病因: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皆可以认为是病因,其中某个或多个因素不

存在时,人群疾病频率就会下降。

2. MILL准则: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归纳推理法。

3. 常用的因果推断标准:1)关联的时间顺序;2)关联的强度;3)关联的可重复性;4)

关联的合理性;5)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6)关联的特异性;7)剂量反应关系;8)实验室论据。

第十一章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1. 策略是根据具体情况指定的指导全面工作的方针,如基本原则、主要策略和组织机构等;

措施是指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方法、步骤和计划。 2. 初级卫生保健任务: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和保健服务;基本治疗;社区康复。 3. 一级预防: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针对未发病人群。 4. 二级预防:针对人群,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5.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防止伤残,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降低

病死率。

6. 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

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传达给应该知道的人,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 第十二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1. 主要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过程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并制定预防、控制

和消灭传染病的对策与措施。

2. 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3. 病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强)、恢复期。

4.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除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5. 传播途径:经空气传播、水、食物、接触、节肢动物、土壤、医源性、垂直传播。 6. 经食物传播特征:1)有共同的饮食史,不进食不患病;2)潜伏期短,大量污染可致暴

发流行;3)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流行即可平息。

7. 经空气传播特征:1)传播广泛,发病率高;2)春冬季高发;3)少年儿童多见;4)在

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周期性;5)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 8. 疫源地:是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有可能发生新病例

的范围。

9. 流行过程:是传染源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徐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

环节的相互作用。

10. 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11.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等方法消除或灭杀外界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的一种措施,

包括预防性消毒和疫源地消毒。

12. 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对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

被污染的物品、场所进行的及时消毒。

13. 终末消毒:只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对疫源地所进行的彻底消毒,目的是完全消

除传染源播散在外环境中的病原体。

14. 预防接种:是将生物制品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源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

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15. 人工自动免疫:将疫苗接种到机体内,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

施。

16. 人工被动免疫:是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等注入体内。

17. 冷链:是指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至进行接

种,全程要求冷藏,以保持疫苗的效价不受影响。

18. 伤害预防措施:四E干预:工程干预、经济干预、强制干预、教育干预。 19.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 20. 暴发的特点:时间短、集中、病人多、症状相似、病人的菌型一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