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长征始于何时(年、月) ()
A1934年11月 B1934年9月 C1934年10 月 D1934年7月 2、 红军长征开始后第一仗是( )
A.瑞金战役 B.湘江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直罗镇战役 3、以下不属于红军长征初期的“三人团”成员的是()
A 周恩来 B毛泽东 C博古 D李德 4、长征是在第几次反“围剿”失利的情况下展开的 ()
A 3 B 4 C 5 D 6
5、1934年,中共中央给红几军团发出训令,令其向湘西北开进,揭开长征序幕 () A 6 B 5 C 4 D25
6、红六军团突围____,揭开长征序幕 () A北上 B东进 C南征 D西征 7、红一方面军原来在 ()
A湘赣边区 B川陕革命根据地 C鄂豫皖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8、红六军团中央以谁为代表 ()
A 萧克 B任弼时 C王震 D贺龙 9、红军长征分几路进行 ()
A 4 B 5 C 6 D 3 10、以下哪路军没有参加长征 ()
A红一方面军 B红四方面军 C红三方面军 D红二十五军团 11、红二军团长征出发地为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12、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为 ()
A瑞金 B刘家坪 C何家冲 D宁冈
13、中央红军在何地突破国民党军的最后一道封锁线 ()
A宜章 B文市 C桂岩 D湘江 14、中央红军共突破国民党军几道封锁线 () A 5 B 4 C 3 D 2
15、中央红军起初有多少余人,至渡过湘江到多少余人 ()
A 8.6万 3万 B 6.8万 2万 C 7.8万 4万 D 8.7万 1万 16、中央红军锐减的主要是由什么原因 ()
A“右”倾错误 B“左”倾错误 C王明 D博古 17、下面哪支部队曾被毛泽东誉为“中央红军之向导” ()
A红六军团 B红二军团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十五军
18、红二十五军长驱万里,终于完成了长征,途经几省 ()
A 5 B 7 C 4 D6
19、长征中,第一个到达陕北的军队为 ()
A红二十五军 B中央红军 C红四方面军 D红二、六军团
20、1935年,红四方面军为向川甘边发展,配合中央红军行动,发起什么战役,并获胜 ()
A广昌 B独树镇 C三元桥 D嘉陵江
21、红军长征,历尽千难万险,共跨越多少条山脉,渡过多少条河流 ()
1
A 18 24 B 17 25 C 16 24 D19 23 22、 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为 ()
A大坪山 B夹金山 C千佛山 D皇宫山
23、红四方面军西进途中,突破国民党川军几道封锁线 () A 3 B 4 C 2 D 5
24、红四方面军总指挥为 ()
A徐向前 B陈昌浩 C徐海东 D张国焘
25、以下哪一军在湘鄂川黔苏区坚持斗争,成为江南苏维埃运动的璀璨明珠 ()
A红四方面军 B中央红军 C红二十五军 D红二、六军团 26 以下那一个不是红二、六军团的领导人 ()
A王震 B贺龙 C李达 D周恩来
27、 红二、六军团突破敌军第二道封锁线后,广泛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宣传,在具有光荣革
命传统的锡矿山组织 ()
A抗日大同盟 B抗日义勇军 C抗日救国先遣队 D抗日游击队 28、为了顺利西进,红二、六军团在_____、石阡地区进行了7天休整 ()
A镇远 B黄平 C江口 D桥江 29、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 此次会议在哪里召开 ()
A黎平 B瓦窑堡 C遵义 D宁远
30、此次会议中,谁陈述了放弃同红二、六军团会合计划的理由 ()
A周恩来 B朱德 C毛泽东 D博古 31、此次会议通过了什么文件,改变了中央红军的进军方向 ()
A《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B《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C《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D《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大纲》
32、1935年1月1日,中央红军进抵_____岸边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又在猴场召开会议 () A湘江 B芷江 C乌江 D洪江
33、猴场会议通过了_____,为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奠定政治基础 ()
A《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B《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C《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D《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大纲》
34、1935年1月6日下午,中革军委总参谋长亲自率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六团冒雨西进他
是 () A周恩来 B刘伯承 C朱德 D毛泽东
35、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何地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
议 ()
A黎平 B瓦窑堡 C遵义 D宁远 36、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与哪一军会合 ()
A红四方面军 B红二十五军 C红一方面军 D红二、六军团
37、会议决定北渡长江,在哪里创建根据地 ()
A湘西 B湘西北 C黔北 D湘西或湘西北
38、遵义会议上,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以下非此小组
成员的是 ()
2
A李富春 B王稼祥 C毛泽东 D周恩来
39、下面哪个文件是在遵义会议通过的 ()
A《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 B《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C《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
D《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大纲》 40、长征途中,谁犯了“右”倾逃跑主义错误 ()
A王明 B张国焘 C博古 D张富春
41、党的什么战略方针是夺取长征胜利的行动指南和政治基础 ()
A北上抗日 B反“围剿” C由农村包围城市 D以城市为中心
42、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全国正处于抗日救国运动高涨的前夜,日本借口“张北
事件”迫使国民党政府签定“何梅协定”和 ()
A塘沽协定 B秦土协定 C凇沪停战协定 D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
43、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为统一战略思想,在哪里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 ()
A两河口 B瓦窑堡 C遵义 D宁远 44、1934年7月底,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制定什么,正式提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问题 ()
A《八、九、十三个月战略计划》 B《为中国工农红军悲伤抗日宣言》C《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给各党部的指示》 D《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45、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成熟的标志是 ()
A黎平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遵义会议 D宁远会议 46、1934年10月1日,哪支部队强渡大沙河,一举突破黔敌防线 ()
A红六军团 B红二军团 C红五军团 D红一军团 47、 以下不属于中央红军主力军团的是 ()
A第一军团 B第七军团 C第三军团 D第五军团 48、 中央红军渡过哪里,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 ()
A湘江 B乌江 C桃江 D清水江
49、 红六军团主力与红三军在何地会师,胜利完成突围西征的战略任务 ()
A施秉 B常山 C永顺 D印江木黄
50、1934年11月初,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葛源以北地区同红十军会合,并于四日合编为 ()
A红十军团 B红二军团 C红一军团 D红八军团
51、1934年11月5日至几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第几道防线 ()
A 8,2 B 8,3 C 7,2 D 7,3
52、1934年12月1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雒南庾家河召开会议,决定创建 ()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C鄂豫革命根据地 D豫陕革命根据地 53、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战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
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军 A一 B二 C四 D五
54、()后,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是党领导和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三湾改编 D黎平会议 55、1935年9月9日,( )背着中共中央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并企图以武力分裂和
危害党中央。
A张国焘 B汪精卫 C李德 D博古
56、8月20日,中共中央局在()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错误主张,决定以主力迅速占
领洮河流域地区,并以此向东发展取得陕甘。 ()
A上甘岭 B毛儿盖 C漠北 D瓦窑堡
3
57、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A一 B二 C四 D二十五
58、 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第三军团、第五军团和干部团发起 () A土城战斗 B独树镇战役 C三元桥战斗 D遵义战役
59、 中央红军分三路西渡赤水河(一渡赤水)是在1935年哪一天 () A 2,29 B 2,28 C 1,28 D 1,29
60、 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什么组织,统一领导两苏区的党
和红军及游击队 () A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B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C西北特区委员会
D 西北联邦政府
61、 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后,在()地区进行了休整,并召开了会议
A会理 B上海 C瑞金 D毛儿盖
62、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中央红军分两路由太平渡、二郎渡等渡口东渡赤水河,此
为第几次渡赤水 ()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63、1935年3月,中革军委决定设前敌司令部,分别任命谁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 ()
A朱德、毛泽东 B毛泽东、朱德 C朱德、周恩来 D周恩来、朱德 64、 军长征时期我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
A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B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C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D中国青年团 65、 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起强渡()战役
A乌江 B赤水河 C嘉陵江 D金沙江
66、 在井冈山革命时期,因何叔衡、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五位同志年龄稍大,
被大家尊称为“五老”。他们中有()人参加了长征。 A3 B4 C5 D2 67、 1935年5月2日至9日,中央红军渡过(),取得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
A乌江 B赤水河 C嘉陵江 D金沙江 68、 遵义会议时红军人数约为()
A1.7万人 B3.7万人 C 5.7万人 D6.8万人
69、 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地点为()
A甘肃 B遵义 C陕北 D湖北
70、 1935年5月下旬,张国焘在冒县成立什么组织,自任主席 ()
A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西北特区委员会
B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C西北特区委员会 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D 西北联邦政府 西北特区委员会
71、 红四军团第二连的()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的突击队,成功抢占泸定桥 A 17 B 22 C 18 D 21 72、 “十大元帅”中谁没参加过长征()
A陈毅 B林彪 C彭德怀 D刘伯承
73、 红军长征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军事行动是()
A四渡赤水 B抢渡金沙江 C遵义会议 D飞夺卢定桥
74、 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A 棋盘山 B岷山 C六盘山 D夹金山
4
75、 1935年6月29日,中革军委下达(),命令已会师的两军夺取松潘,向川陕甘进军 A《夏洮战役计划》 B《抗日救国宣言》 C《松潘战役计划》 D《告全党同志书》 76、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儿盖召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报告,做出 ()
A《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 B《关于目前战略方针之补充决定》 C《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D《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 77、 三军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主力渡黄河西进,经艰苦转战,一路由()领导,在党中央
关怀下经营救进入新疆,后回到延安。 A董振堂 B李先念 C陈云 D董必武
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到达陕甘苏区,与陕甘红军胜利会师 78、红二十五军具体到达的地点是 ()
A永坪镇 B吴起镇 C会宁 D将台堡
79、红二十五军长征历时()
A一年多 B近一年 C十个月 D一年
80、行程为 ()
A二万五千里 B近一万里 C近两万里 D一万多里
81、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 A第十军团 B第十三军团 C第二十五军团 D第十五军团
82、张国焘公开树起反党旗帜,在()另立“中央”,自任主席
A理番卓木碉 B绥靖 C毛儿盖 D甘泉榆林桥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结束长征 83、 中央红军长征的终点为 ()
A永坪镇 B吴起镇 C会宁 D将台堡
84、 历时多久 ()
A一年多 B近一年 C十个月 D一年
85、途经()个省
A 4 B 11 C 13 D 5
86、中央红军长征牺牲了约多少人?()
A 8万 B 12万 C 17万 D16万
87、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退出()开始长征。
A豫皖苏区 B湘鄂川黔苏区 C川陕苏区 D鄂皖苏区 88、在红军长征中,()是党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出版的唯一报纸。
A《红星报》 B《拂晓报》 C《先锋报》 D《新华日报》
89、由于叛徒告密被捕的红军领导人()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
等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著作。 A叶挺 B方志敏 C夏明翰 D毛泽东
90、哪支军队长征的结束标志着长征的真正结束 ()
A 红四方面军 B红一方面军 C红二方面军 D红二十五军
91、指挥红军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第四次“围剿”的是()
A周恩来 朱德 B毛泽东 朱德 C毛泽东 周恩来 D周恩来 王明 92、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提出的口号是()
A “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B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C “逐次转移,各个击破” D“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就是政治”
93、长征途中,在娄山关战斗中指挥部队担任主攻的南阳籍将领是()
A李雪山 B谭政 C彭雪枫 D朱德
5
94、1936年4月9日,周恩来、李克农同东北军领导人()在延安会谈,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救国协定 A蒋介石 B刘正富 C龚顺璧 D张学良
95、1936年九月,以下哪支军队圆满完成徽两康战役任务 ()
A红二方面军 B红一方面军 C红四方面军 D红十五军团 96、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亦称红一方面军)被迫从( )撤离
开始长征 A福建长汀 B江西瑞金 C福建上杭 D刘家坪
97、193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指出:“争取东北军走上抗日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A《关于东北军工作的知道原则》 B《为两广出师北上抗日宣言》 C《岷洮西战役计划》 D《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98、1936年4月1日,哪支军队改称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 ()
A红四方面军 B红二十五军 C红二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 99、 1936年1月24日,中共中央致电(),要其放弃第二党,以实现党内统一,团结对敌 A张国焘 B周恩来 C彭德怀 D徐向前 100、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特征是()
A 经验主义 B 教条主义 C盲动主义 D个人主义
101、 红军长征途中,()顽固地坚持其“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A张学良 B张作霖 C蒋介石 D汪精卫
102、1935年1月至3月,()等指挥的四渡赤水,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迂回穿插敌
人重兵之间,成为我军战史上的光辉典范。 A毛泽东 B徐向前 C董必武 D方志敏
103、1936年1月1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电告张国焘,说明受共产国际委派解决
红一、四方面军问题
A林育英 B王明 C博古 D刘伯承 104、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出自毛泽东的()一文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C《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D《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
书》
105、长征途中,红军()跳出了蒋介石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变被动为主动
A强渡乌江 B巧渡金沙江 C四渡赤水 D强渡湘江
106、瓦窑堡会议中,经过将近十天的讨论,先后通过了《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和()
A《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B《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C《抗日救国宣言》 D《为执行悲伤方针告同志书》
107、 红军长征时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时,根据党的民族政策,与当地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
为盟的将领是()
A朱德 B彭德怀 C刘伯承 D毛泽东
108、1935年11月3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决定成立()
A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B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C西北特区委员会 D 西北联邦政府
109、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蒋介石企图凭借天险大渡河,南攻北堵,围歼红军,妄图使中央红军成为()第二
A项羽 B 石达开 C 李秀成 D洪秀全
110、 至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由()渡过了大渡河
6
A 泸定桥 B古北口 C安顺场 D江口
111、 强渡大渡河时,红军一部分先有()名勇士作为先头部队强渡成功
A22 B19 C17 D18
112、()的胜利,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A 包座战役 B突破腊子口 C直罗镇战役 D榆林桥战 113、 红军两大主力会师后,分左右两路北上,右路军从四川松藩的毛尔盖出发,经()天
艰难跋涉过了荒无人烟的大草地。 A15 B6 C7 D 5
114、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是在()
A两河口会议上 B沙窝会议上 C 俄界会议上 D遵义会议
115、 193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成立,()任书记,任弼时任副书记
A朱德 B彭德怀 C张国焘 D周恩来
116、为了维持部队的生存,尽量减少减员,红二方面军明确提出了()口号
A“征服夹金山,创造行军奇迹” B“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就是政治” C“头不抬,眼不眨,只是向前走” D“扶助蕃民”
117、 红军长征后,敌人先后在江西、()、广东、广西之间设置了四道坚固的封锁线阻拦红军
A湖南 B河南 C湖北 D河北 118、 毛儿盖会议后,红军进入了( )大草原
A 上甘岭 B毛儿盖 C漠北 D漠西
119、 1936年7月5日,根据中央命令,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任总指挥
A任弼时 B关向应 C贺龙 D徐向前
120、 十五军团中,()人称“活地图”
A高福原 B刘志丹 C朱德 D周恩来 121、 参加长征的共和国元帅有( )人
A10 B 9 C 8 D 7
122、 ()在长征途中创作了24幅写生,成为记录长征唯一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
A廖承志 B.黄镇 C.舒同 D张文源
123、 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后首先打了两次大胜仗,一次是榆林桥战斗,另一次是() A劳山战斗 B包座战斗 C懋功战斗 D直罗镇战役 124、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胜利会师
A遵义 B夹金山 C包座 D懋功 125、红军长征后项英、()等领导的八省游击战争,在长江南北与敌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
斗争,保存了革命火种
A陈毅 B杨靖宇 C 刘志丹 D李富春 126、 二万五千里是()所走的长征路程。
A 红一方面军 B .红四方面军 C. 红二方面军 D 红三方面军
127、 诗词()是毛泽东在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长征后,行至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写的。
7
A《七律·长征》 B.《念奴娇·昆仑》 C.《沁园春·雪》 D《忆秦娥·娄山关》 128、 1934年9月4日,红六军团渡过哪里,接着进占西延 ()
A湘江 B芷江 C清水江 D洪江
129、 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
()
A《八、九、十三个月战略计划》 B《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C《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给各党部的指示》 D《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 130、1934年12月,中央红军胜利翻越西延山脉主峰 ()
A越城岭 B鹦哥岭 C俄鬃岭 D猴弥岭
131、 1933年5月,中央苏区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部兼红一方面军司令部,( )任工
农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
A毛泽东 B朱德 C周恩来 D刘伯承
132、 陕甘边苏区原以_____为中心,后转以_____为中心 ( )
A 瑞金 南梁 B南梁 照金 C照金 南梁 D南梁 瑞金
133、 长征前,根据地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 )建设是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前提 A政治 B经济 C文化 D军事
134、在苏区的建设中,发展同( )的贸易在当时被称为“对外贸易”
A美国 B国民党统治区 C英国 D苏联
135、中共中央六届三中全会纠正了( )的“左倾”冒险主义,随后,在共产国际支持下,王明的“左”倾路线又在中共中央取得支配地位
A李立山 B博古 C瞿秋白 D李维汉
136 、前几次失败的教训,蒋介石决定第五次“围剿”在战略上采取( )为指导原则的新
的计划方略
A“七分军事,三分政治” B“堡垒政策”
C“步步为营,碉堡推进” D“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137、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共中央内取得支配地位后,在组织上大搞( ),排斥毛泽
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
A宗派主义 B孤立主义 C排斥主义 D个人主义 138 、34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D)总部与军委合并,所属部队由军委直接领导,称中
央红军 A红二军团 B红六军团 C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
139 、1934年2月10日,蒋介石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任命( )为赣粤闽湘鄂五省“剿匪”
军东路军总司令
A卫立煌 B蒋鼎文 C张学良 D陶广
140 、1934年11月,悲伤抗日先遣队在赣东北与( )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继
续北上
A朱德 B方志敏 C贺龙 D粟裕
141 、1935年12月,红军自通道改变进军方向,西进贵州,15日突破黔军第一道防线,占
领( ) A黎平 B 包座 C劳山 D土城
142 、遵义会议决定委托( )为党内对于军事指挥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A毛泽东 B朱德 C张闻天 D周恩来
8
143、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的是_____问题和_____问题 ( )
A政治 思想 B军事 思想 C政治 组织 D军事 组织
144、中共中央在两河口会议中决定,红军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____进攻,在____中
大量消灭敌人„„” ( )
A北 运动战 B北 阵地战 C西 运动战 D西 阵地战 145、1935年8月四日,中央政治局( )通过《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
A遵义会议 B毛儿盖会议 C沙窝会议 D两河口会议
146、1935年11月21日至24日,红军在直罗镇战役中消灭东北军一个师又一个团,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甘苏区的第( )次“围剿” A一 B二 C三 D四
147、张国焘另立中央后,自封主席,宣布开除_____ 、_____、博古、张闻天中央委员及党籍 ( )
A毛泽东、周恩来 B毛泽东、朱德 C周恩来、朱德 D刘伯承、朱德 148、红军主力长征,留在南方八省十五区的红军和游击队,进行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
争,许多领导人和指战员英勇牺牲,以下不属于其中的是 ( ) A 瞿秋白 B何叔衡 C吴焕先 D贺昌
149、红军长征的胜利,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红军在长征中仅牺牲的营以
上干部就达 ( ) A200多名 B300多名 C400多名 D500多名
150、红军长征途中,对于民族问题,毛泽东一再强调要讲 ( ) A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B两大纪律八项注意
C三大纪律九项注意 D两大纪律就项注意
151、长征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后,按照党的历来主张,四处张贴( ),积极宣传党的民 族政策
A《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训令》 B《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C《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 D《民族政策布告》
152 1936年11月22日,红军取得( )的胜利,迫使蒋介石停止进攻主力红军 A直罗镇战役 B山城堡战役 C劳山战斗 D包座战斗
153、1936年7月党中央为加强红2、四方面军北上抗日的统一领导,批准成立( )
A 中共西北局 B 中央西北局 C 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 D 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 154、最近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从斯诺捐赠的图书馆中发现( )签名的《红军长征记》上下两册
A、周恩来 B、毛泽东 C、朱德 D、刘伯成
155、 1935年9 月17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夺取( ),打开了北上通路 A劳山 B腊子口 C永坪镇 D独树镇 156、长征途中走在最后头的一个师是五军团( )师
A十一 B十二 C十三 D十四
157、长征途中曾经成立了一个干部修养连,凡是( )以上的伤病员都在这个修养连修养
9
A、团长 B、连长 C、师长 D、旅长
158、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开辟的新根据地是_____ ___。
A、鄂豫皖革命根据地 B、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C、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D、 湘赣革命根据地
159、红军占领泸定城以后,决定派______ 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
及遵义会议的情况。
A、陈云 B、刘伯承 C、刘少奇 D周恩来 160、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____ ,巧渡______,顺利
通过彝族区,强渡______,飞夺______,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 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A、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
B、赤水河,大渡河,金沙江,泸定桥
C、大渡河,金沙江,赤水河,泸定桥
D、大渡河,赤水河,泸定桥,金沙江
161、_____ _是世界上唯一参加我军从建军到抗日战争胜利全过程的外国人,也是
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外国人。他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被誉为“中国人 民的战友,国际主义的英豪”。
A、李德 B、洪水 C、毕士悌 D、白求恩 162、 1936年11月21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密切配合,击退了_ ______部对红军
的进攻,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面。
A、白崇禧 B、胡宗南 C、吴奇伟 D张学良 163、1955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我国第一位女将军___ __,是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
征的。
A、李贞 B、陈琮英 C、蔡畅 D、宋庆龄
164、当前,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对践行“八荣八耻”,尤其是对“以 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A.辛勤劳动 B.艰苦奋斗 C.诚实守信 D、爱岗敬业
二、填空题
10
1、 对长征给予高度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2、长征的胜利表明, 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顽强的生命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3、长征的胜利,最具有深远意义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 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的最重要的保证。
4、伟大的长征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 ,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5、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向全国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提出 的主张,广泛动员和组织抗日救亡运动。
6、长征前夕,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为张鼎丞。 7、长征前夕,福建的 作为中央苏区粮仓之一,为中央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享有“中央苏区乌克兰”之美誉。
8、1933年7月1日,中革军委以红军第三军团指挥部和第四师、第五师、第十九师组成东方军,7月5日,东方军到达福建以西 地区。
9、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所谓“ ”的反动政策,调集50万大军,对中央红军发动第五次“围剿”。
10、 的党组织利用国民党十九路军在福州发起“闽变”这一有利时机,举行了全区性的武装暴动,消灭境内的反动武装,夺取政权,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
11、“福建事变”发生后,十九路军请中央红军派兵增援,我党决定派 军团(即东方军)再次入闽作战。
12、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博古、李德提出的口号是 —。 “
13、1934年4月10日,红一军团在 与国民党的11个师进行了历时18天的保卫战。 14、中央红军长征前夕,按照中革军委的部署,福建军区及其所属的地方红军独立、独立第八团和独立第九团相继采取军事行动,以配合主力红军 即将开始的长征。 15、1934年7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领导的 改称北上抗日先遣队,经福建北上到闽浙皖赣边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会合,组成红十军团。
11
16、“东线行动”是指红九军团经宁化、清流到敌占区 —,包围城,威慑尤溪县,直指闽中腹地重镇樟湖板,以护送红七军团渡过闽江北上。
17、1934年8月20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 工农红军独立团在赤溪胜利会师。 18、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成立之初,叶飞担任 。
19、中央红军转移前夕,中革军委主席 于9月底致信广东军阀陈济棠,表示愿就停止内战、恢复贸易、代购军火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与之举行秘密谈判,后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和必要时相互借道等五项协议。
20、温坊战斗后,中共福建省委书记 在长汀召开省级机关活动分子会议,决定做好保卫汀州,支援前线,准备转入游击战争的准备。
21、1934年10月上中旬, 和 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红二方面军,也先后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22、1934年,红一、三、九军团从福建的 和 出发,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23、1934年11月25日,中革军委决定红军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这是国民党军队的第 道封锁线。
24、1934年11月底,中共中央分局举行会议,决定成立 特委和军分区,派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去闽西。
25、1934年11月底,苏区中央分局召开会议,采纳 提出的全面转入游击战争的意见。
26、参加遵义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6人、候补委员4人,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7人,以及中央秘书长 。
27、遵义会议以后,在川滇黔交界的一个鸡鸣三省的村子,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 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习惯上也称之为总书记)。
28、为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底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红四方面军总指挥是 。
29、1935年5月初,红军渡过谷深水急的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一胜利,是在改换了中央军事领导之后取得的,充分显示出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
12
30、“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长征组歌》中唱的是 。
31、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一部与 一部在达维镇会师。6月18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地区。
32、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为了解决红军北上还是南下战略方针的争论,1935年6月 26日中央政治局在召开 会议。会上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周恩来、毛泽东等多数关于北上的意见。
33、三年游击战争中,为了统一领导闽西南地区的游击斗争,成立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选举为主席 。
34、1935年10月19日,由中共中央及其所率领的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甘根据地的 。至此,红一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35、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议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形势下,党的总任务是“以坚决的民族战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进攻中国”。
36、1936年5月5日,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 和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的名义,向南京政府及其海陆空军队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37、为巩固和发展陕甘根据地,扩大红军,争取西北抗日力量的联合,1936年5月18日,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一方面军的红一、红十五军团和红八十一师、骑兵团等1.3万余人,组成西方野战军西征, 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38、红四方面军长征,曾 次过草地。
39、在长征路上,英雄的红军在毛泽东等同志的领导和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四渡 ,巧渡 ,强渡 ,飞夺 ,转战乌蒙山,激战嘉陵江,血战独树镇,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终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40、长征途中,在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克服了 “左”倾宗派主义,粉碎了 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图谋,全党全军和军民之间实现了革命大团结。
13
41.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于 。
42、中央红军长征后, 和 先后在长汀英勇牺牲。何叔衡、瞿秋白 43、党的一大代表中,参加长征的有毛泽东、
44、 是福州人,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素有“军中才子”之称,著有《军事辩证法》、《新教育教学法》、《孙子译注》、《远谋自有深韬略》等。
45、福建籍的 是鄂豫皖苏区和红四方面军无线电通信及技术侦察工作的创始人之一。
46、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的 联军,坚持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地下斗争的党组织,以及党领导的各方面力量,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也为长征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7、著有《西行漫记》、向海外介绍红军长征的外国记者是 。
48、1937年12月1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决议高度评价南方红军和游击队的三年游击战争, 指出:南方和各游击区的同志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以致能够保存各游击区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主要支点,使各游击队成为最好的抗日军队之一部。 49.中央红军在长征时又称________。
50.从1930年10月到1933年9月,蒋介石先后______次“围剿”中央苏区根据地。 51.军转移前夕,朱德致信广东军阀_____________,表示愿就停止内战和建立抗日反蒋统一战线等问题与之举行秘密谈判。
52.广昌失守之后,为准备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决定派遣________两支部队北上和西进。 53.中央红军以血肉之躯突破国民党军队第四道封锁线的________之战是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一次战斗。
54. 1934年10月,红二、红六军团为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开辟的新根据地是________。 55.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________举行会议。毛泽东提出到川黔边建立新苏区的建议得到多数与会者的赞同。
56.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关系到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问题和_______问题。
57.毛泽东的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所描写的是攻克________的战斗。
14
58.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中取得了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59.________是世界上唯一参加我军从建军到抗日战争胜利全过程的外国人,也是唯一被授予将军军衔的外国人。他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被誉为“中国人民的战友,国际主义的英豪”。
60.三支红军主力部队会师后到________建立了新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61.1936年11月21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密切配合,击退了________部对红军的进攻,稳定了陕甘宁根据地的局面。
62在主力红军出发长征后,留在长江南北的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被改编为_________。
63. 1955年被授予将军军衔的我国第一位女将军_______,是随红二方面军参加长征的。 64. 1936年4月9日,周恩来、李克农同东北军领导人_______在延安会谈,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救国协定 。 65.人们习惯把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称为“长征精神”。________把长征精神概括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6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选自创作的《梅岭三章》。
67、红军三大主力会聚的地名是______。 68 最早撰文报道长征的是______。
69. ______亲自到前沿阵地指挥了“四渡赤水”。
70、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发起 战役后,开始进行长征,行程1万余里。 71、《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这篇社论,是中央红军准备实行战略大转移的一个公开信号,其作者是_______。
72、为遵义会议纠正\"左\"倾教条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打下基础的会议是_______ 。 73、取消长征前成立的\"三人团\"的会议是_______ 。
74、1935年12月,在瓦窑堡会议上,确立了_______ 为红军行动和发展苏区的主要方向。 75、1935年9月27日,中央政治局在 _______召开会议,作出了把红军长征落脚点放在陕北的正确决策。
76、俄界会议后,党中央率领红一、三军,于1935年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
15
_______提出到陕北去。
77、1935年8月,长征中,中华苏维埃政府、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著名的_______ 。
78、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 ____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把土地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的抉择。
79、1936年,红军到达陕北后,中央政治局派 _______ 到北方局任中共中央代表。 80、《遵义会议决议》的起草人是 _______。
81、1935年2月16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发出_______,决定停止向川北发展。《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82、1935年5月,朱德以红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布的 _______,使用了\"长征\"一词。《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83、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_______ 周年。
8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称赞长征是\"一曲人类生存的凯歌\",这本书的作者是_______ 。
85、遵义会议中被毛泽东称为\"关键一票\"的选票是_______投的。 86、长征中,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地点是_______ 。
87、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红军总部从_______ 出发,开始长征。 88、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____,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在陕甘宁地区的会宁胜利会师,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宣告长征的最后胜利。 89、红军长征到康区时,当地很有影响的____活佛曾热情帮助红军,并不顾风险担任过波巴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后来,他为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事业于昌都英勇献身。
90 1936年7月5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红二军团、红六军团、红三十二军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____任总指挥。
91、红军长征开始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是____。 92、遵义会议标志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主要是因为____ 。 93、长征途中,红军变被动为主动的首次军事行动是____ 。
94、由于张国焘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命令一部分红军南下重过草地而导致重大伤亡,红四方面军由十万余人减少到____。
95、到达毛儿盖之后,中央决定把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同时并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____率领向巴西地区前进。
96、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对中国历史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是____。
16
97、1933年底,根据中央的《紧急动员令》,中共福建省委对第五次反“围剿”作出了部署,要在第二次全苏大会前完全实现和超过输送 万新战士到前方去的计划 98、为了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实现,福建苏区人民积极筹款筹物支援红军。汀东妇女用所有的金银首饰购买公债,受到《红色中华》 的表扬。
99、1934年4月,为破坏敌人的后方运输,牵制敌人向苏区的进攻,中革军委命令福建军区的红八团从上杭太拔挺进到 公路两侧,破坏敌人的交通运输,该团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00、1934年8月2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古田县 镇召开“八一”纪念大会,正式宣布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名义活动。
101、1934年9月4日至5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 的党溪和渔梁进行过战斗。 102、1934年,蒋介石在庐山牯岭召开绝密军事会议,准备实施“铁桶合围”战术。中共地下党员获得该计划具体内容后,福建人 不分昼夜,长途跋涉,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把情报交到周恩来手中。
103、1934年9月30日,参加保卫战后的红九军团从长汀 , 出发长征 。 104、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从 出发,向集结地域开进。 105、1934年11月16日,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以 的名义,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转移。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成为红军长征中先期到达陕北的第一支队伍。
106、1934年11月底,中共中央分局举行会议,决定成立 特委和军分区,派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去闽西。
107、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担任掩护任务的红五军团和红三军团 师 阻止在湘江东岸,最后弹尽粮绝,大部壮烈牺牲。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人。
108、红三十四师师长 ,在湘江血战后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落入敌手,他乘敌不备,用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壮烈牺牲,时年29岁,实现了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
109、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举行 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会后,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
110、1935年1月底,红十军团遭到严重损失。寻淮洲牺牲,方志敏被俘。方志敏在狱中写
17
下 , ,《狱中纪实》等,抒发了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111、遵义会议指定 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讨论。 112、遵义会议决议在 召开的中央会议上正式通过。 113、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举行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遭受严重挫折的教训,确定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
114、北上经过少数民族聚居区时,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在进入大凉山彝族地区时,红军总参谋长 同彝族果基部落首领 歃血为盟,实现了民族团结,使红军顺利地通过这个地区。 115、1935年10月19日,由中共中央及其所率领的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抵达陕甘根据地的 。至此,红一方面军胜利地完成了震惊中外的长征。
116、1935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吴起镇附近的二道川击溃尾追的国民党2000骑兵,打胜了初到陕北的第一仗。捷报传来,毛泽东欣喜万分,挥毫写就一首六言体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此诗中的“彭大将军”指的是 。 117、1936年初,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以 的名义实行东征。在两个多月的东征作战中,红二十八军军长 不幸牺牲。
118、中央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对苏区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领导人进行迫害。闽东苏维埃政府主席 被捕后遇害。
119、在红四方面军工作的福建子弟兵 和 等及时掌握了张国焘企图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情报,及时向朱德、叶剑英汇报,从而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终于教育团结了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拥护党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长征北上到达陕北。
120.在遵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_______作了“反报告”,系统批判了“左”倾军事错误。
121.红军占领泸定城以后,决定派________前往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及遵义会议的情况。
122.蒋介石妄图利用________的险峻,使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
123.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飞夺泸定桥,保证了红军主力通过_____。
124.红军长征在贵州省冲破了当地最大的军阀________的阻击。
18
125.1935年6月,红军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________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
126.1935年6月26日召开的________会议确定了在川陕甘创建根据地的战略方针。 127猴场会议通过了_____,为顺利召开遵义会议奠定政治基础 《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128.1935年8月,红军通过草地后,红四方面军进行了著名的________战斗,消灭了敌军一个师的兵力。
129.1935年9月,_______率领的红二十五军,在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与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徐海东
130.1935年11月20日至24日,红一方面军在________中取得了歼敌一个师又一个团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甘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
131.为了扩大抗日根据地,1936年2月至5月,红一方面军以抗日先锋军的名义进行了________。
132.下列“元帅”中,________没参加过长征。
133 红一军团二师四团为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8日一天疾走______里。
134.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______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人光荣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 135 ______、______代表红军同陈济棠部谈判。 136 ______,“两广事变”爆发。 1936年6月1日
137 1936年7月27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成立______,任命张国焘为书记。 中共西北局 138 1936年7月5日,红二、六军团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______任政治委员。
139 ______单独吸引川军,配合中央红军主力西进。
140、红二、六军团(后改为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是 ________。1934年11月19日 141、_______ 批判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
142、在批判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后,中共中央继续坚持北上的方针,并将北上红军改称为_______ 。
143、1936年,陈云发表_______ ,详细介绍了红军长征的情况。《随军西行见闻录》
19
144、1936年,_______ 讲师埃德加·斯诺秘密访问了陕北苏区,后写成了《西行漫记》一书
145、在长征途中,《红星》报是_______的惟一报纸。
146、在_______ 以后,中央红军进入遵义之前,李德对中央红军的指挥权被停止。红军第一次过草地的时间是_______ 。
147、历时两年的红军长征,途经 _______。
148、长征中,广大红军指战员一共进行了近 _______次的重要战役 。
149. 从1934年秋天起,中国工农红军在南方的各支主力红军相继开始长征。10月中旬,____从中央苏区最早出发,向西部实行战略转移。
150、“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中所描写的“五岭”被称为“南北险阻”。1934年12月初,中央红军进入五岭山区,遇到了长征以来第一座高山____。
151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设下的______道封锁线。五道
152、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前,进行了____战斗,因同川军作战不利,部队丢掉笨重物资,轻装西进。
153、1935年2月27日,平江起义领导人之一、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在____中壮烈牺牲,年仅27岁。
154、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各部队和苏区的工作人员都西渡____,放弃了川陕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155、1935年5月初,中央红军全部渡过____,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56、中央红军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的____名勇士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一举突破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
157、1935年5月下旬,中央红军____第二师第四团的突击英雄飞夺泸定桥,保障红军主力通过了大渡河。
158、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队伍中,有一位当过小喇嘛的藏族战士,原名桑吉悦希。到达陕北后,____给他起了一个汉文名字叫天宝。
159、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在宣传党的政策和红军的宗旨,以及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组成了以年轻女战士为主体的____,就有力地进行了宣传动员工作。
20
160、参加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外国人中,有一位在1936年初担任了红十五军团七十五师参谋长,后在东征战役中不幸牺牲于黄河岸边。他来自____,名叫毕士悌。
三、判断题
1. 今年是红军长征55周年。
2.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3.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
4. 长征的起步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发生的。 5. 红军长征中有一支队伍在1933年8月5日成立于江西博生县(今宁都县)的部队叫做“少共国际师”,全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全师共一万余人,党团员占70%,下辖三个团,归红一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
6.周恩来同志豪迈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7. 长征的旗帜,把屡遭挫折的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发展的新路,以其特有的伟力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国革命后来取得的一切胜利,无不凝结着长征的不朽功勋。
8. 1934~1936年间,中国新四军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9.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10.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党和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11. 在对红军长征胜利进行回顾和思考时, 要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中国革命史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12.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中央苏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四次“围剿”的炮声中宣告诞生。这是继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二个红色政权。 1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时,毛泽东还未被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14.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
21
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15.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三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16.在人类战争史上,红军长征是绝无仅有的神话般的伟大创举:历时时间最长,行程最远。 17. 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移。 18. 遵义会议上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朱德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19.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江西省内迂回穿插。
20.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东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21.德国人李德(奥托·布劳恩)参加了长征。
22.可以说,提长征,基本上就会提及哈达铺,哈达铺已成全国著名的地方,也是宕昌旅游最知名的一个品牌。
23.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是党的历史上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24.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朱德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
25.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即召开了二、四方面车领导人参加纳甘孜会议,由于朱德、任弼时、贺龙、刘伯承、关向应等的坚持和斗争,会议明确决定了北上与中共中央会合的行动方针。
26.四路红军长征出发前共有将近20万兵力,到达陕北时只剩下五六万人。
27.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包括长征在内的中国革命史,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长期英勇奋斗的真实记录。
28.占领团溪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9.在国民党军重兵再次向川南集中的情况下,毛泽东等决定,乘敌不备折兵向东,在赤水河东岸寻机歼敌。
30.1934年10月,由于博古 “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22
31.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博古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 32.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33.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
34.红军的三支主力军,都放弃了原有阵地,转移到新地区去。这个大转移,使得旧区域变为游击区。在转移中,红军本身没有很大的削弱。
35.天宝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批藏族战士和中共第一批藏族党员之一。 36.在国民党军再次向川南地区集中的情况下,中央红军突然转向西北。
37.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后,为执行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苏区的计划,于5月15日由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
38.在北进的路上,既有冕宁以北大凉山的彝民区,又有天险通天河。蒋介石以薛岳、刘湘等部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障碍,围歼中央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 39.沿右岸前进的先头部队红4团,多次击溃川军的拦阻,兼程急进,于29日晨夺占了泸沟桥西桥头。
40.在红军右路军向班佑、巴西前进的途中,中共中央电令张国焘,要左路军迅速出墨洼、班佑,与右路军并力东进。
41.在中共中央劝导和督促下,经过毛泽东、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斗争,张国焘被迫于6月接受了中共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 42.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
43.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及其精神的集中体现之一,它作为一个历史的生成物,作为一个客观的有生命的认识对象,人们对它的理性认识,特别是价值功能的认识不可能是一次完成的。
44.长征精神最为深刻地体现了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其要害是在艰苦卓绝的历程中创造着自身,并把自身的创造与自身更新和自身的不断丰富统一起来。
45.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由于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
46.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举行了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着重总结了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23
47.在渡过赤水,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后,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48.中央红军全部胜利地渡过了大渡河,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地区的企图彻底破产 49.红25军在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后,开辟了陕甘宁边区。
50.红四方面军突然放弃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这个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西渡嘉陵江进行长征,牵制敌军主力。
51.1936年10月,历经千难万险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和将台堡胜利会师,宣告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52.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把党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从长江以南奠基于东北。 53.红军长征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
54.长征中,我们党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将战略转移与北上抗日结合起来。 55.毛泽东把红军长征看作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56.公元1000年至公元2000年间,中国的三个事件被世界认为具有巨大影响,并入选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百件重要事件。其中一件就是始于1934年的长征。 57.长征渡过了二十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
58.长征走过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那片人烟罕至的湿地的面积几乎相当于法国的国土面积。
59.经过数月的颠沛流离和艰苦转战,中央红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中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 60.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是国家统一精神的提示,它也是克服落后东西的必要因素。
61.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无论持有何种意识形态,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
62.中国工农红军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三十岁,战斗员的年龄平均不足二十岁,十四岁至十八岁的战士至少占百分之四十。
63.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上,平均每三百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64.长征的历史,是我们党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史诗;长征的胜利,是从实际出发指导战争的结果。
65.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一改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指挥,
24
实行大范围的硬战,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创造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66.在行进过程中,党中央总是根据战争形势等情况不断调整行动路线,这是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战略立足点的结果。
67. 红军长征,是在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68.红军长征之前,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入侵中国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69.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军民鱼水情谊史、一部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史 70.大渡河是红军长征渡过的第一条河流。
71.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72.党中央是革命的母亲,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红军才得以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向胜利。 73.红军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加大了对红军的反动宣传,诬蔑红军是“流寇”、“共匪”。 74.长征途中,红军所到之处,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75.红军坚持执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不仅顺利借道通过了少数民族聚居区,而且还将许多少数民族的优秀子弟聚集到了镰刀斧头旗帜下。
76.70年前领导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以参政党的身份带领中国进行一场不见硝烟、没有雪山和草地的经济长征。
77.长征精神已经突破了时代的界限,它不仅是当年红军长征胜利的根本所在,也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
78.1936年10月,当历尽千难万险的几支红色大军在黄土高原紧紧相拥时,他们的远征从此有了一个广为传唱的名字:长征
79.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人民。没有人民,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80.随着“左”倾教条主义者占据了苏区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在指导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整套正确主张被全面否定。结果是,全国根据地力量丧失一半,红色大军不得不被迫在血色残阳中踏上战略转移的远征之路。
81.正是通过长征,全党全军真正认识和理解了毛泽东和他的军事思想,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中国革命战争全局上的指导地位。 82.贵州是红军长征的主战场之一。
83. 红军到达贵阳之后,在遵义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
84.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内的统治,断送了星火燎原的大好革命形势,导
25
致红军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85.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长征。
86.长征中,前有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干扰,后有王明\"左\"倾路线的瞎指挥,但中共却挽狂澜于即倒,独立自主地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新领导。。 87.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奋斗图存精神的升华。
88.长征精神脱离民族精神的主流,为民族精神注人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了民族精神之魂 89.长征的胜利,成功地抓住了历史契机,将沉重的失败转化为夺取新胜利的机遇 90.共产国际誉长征为具有\"高度的觉悟性,超人的坚韧性与战斗精神\"的\"传奇\",并且鼓舞了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的共产党游击队抗击法西斯的斗志。
91.血战湘江,与后来的西路军蒙难和皖南事变,并称为我军历史上三大悲剧。 92.湘江之战,是 “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的结果,因此血洒湘江,本可避免的悲剧。 93.突破敌人第四道封锁线后,毛泽东曾建议,中央红军主力应乘敌军调整部署之际,利用湘南守敌比较薄弱,而我党在该地区影响比较大的条件,在湘南地区打几仗,消灭敌军一路或一部,以扭转战局,力争改变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被动地位。 94. 长征虽然是在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的背景下开始的。
95.在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几乎平均每十天有一次遭遇战。有战斗必有伤亡,冒着弹雨前进的红军,是在用血肉之躯为祖国和民族开辟未来。
96.到达遵义后,长征落脚点正式确定,就是到陕北去,到抗日前线去。
97.党中央和毛主席确定红军落脚点的指导思想,就是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根本。 98.长征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理由只有一条:中国人以超越生命极限的精神为人类贡献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长征文化。
99.长征文化能在短短的时间里汇流成河,汹涌澎湃,靠的是几个或几十个文化大家。 100.长征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也是一个多彩的文化和多成果的文化。
101.聂荣臻、罗荣桓、罗瑞卿就曾在长征中出演过话剧《庐山之雪》中的角色,还被红军战士评价为高级干部中的“表演天才”。
102.红军战士发明过以树叶为纸传递信息的“叶报”和用竹片镌刻标语随水漂流的“水电报”。 103.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个时刻,我们需要永远铭记,但更重要的是追忆历史,追忆历史。
104. 长征文物之所以能在国人心中独占一席,是因为长征就是中华民族历经百年磨难却仍旧不屈不挠的缩影
26
105.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联名发表了《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说明红军向北发展仅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进攻。
106.长征是中国革命战争的转折点,人民军队由受挫又走向了兴旺发展。 107.对革命的无限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是红军长征精神的根本要义。
108. 红军长征,首先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斗中,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没有尖锐斗争。
109.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互助友爱的高尚品德,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
110.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是毛泽东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的天才杰作。
111. 红军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这支军队与其他军队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能够顾全大局,服从整体利益,紧密团结,互助友爱。
112.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援与帮助,是红军长征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的外部条件。
113.在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7万人中,赣南籍红军达五六万,占中央红军总数的65%。 114.长征虽然是一次被迫的突围转移,是在敌人的飞机大炮面前,“左”倾冒险主义者仓促决定的。
115.1930年10月到1931年9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领导下,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中央苏区迅速扩大。
116.由于博古等人在中央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倾路线,通过赣南会议、宁都会议、六届五中全会三次会议,相继解除了毛泽东在党、红军和政府中的领导职务,“左”倾路线错误领导基本控制了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
117.共产国际曾复电中共中央,不同意红军主力突围转移的决定。
118.红军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同志与彝族首领小叶丹面对青山碧水歃血盟誓,结为兄弟的故事,创造了一段民族团结的佳话
119.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是依靠地方群众的帮助解决的。 120.黄土高原是红军故里。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在创建川陕苏区艰苦卓绝征战中,孕育出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是老区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 121.红军精神与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一脉相承,但是有联系。
122.弘扬红军精神,就要发扬排难创新的开拓精神,就要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就要永葆爱民为民的革命本色。
27
123.勃沙特的《神灵之手》是第一部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长征的著作。
124.史沫特莱.的《红星照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书籍之一,向世界全面报道了红军长征的真相,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攻势。
125.毛泽东说,《西行漫记》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126. 长征能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取得胜利的最重要原因就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
127.遵义会议对博古等人的批判,扩大到了党外斗争的范围,既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又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成为我党创建以来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典范。
128.在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中,党中央特别注意将张国焘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以至犯错误的同志一视同仁。
129.长征中,各路红军围绕着总的作战意图,实行了密切的战略协同和配合,这与国民党军队派系争斗、保存实力的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30.长征有一小部分路程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
131.长征胜利的实践充分说明,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我军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灵魂。
132.长征出发前,作为党对红军根本领导制度的党委制曾一度被取消,给红军建设带来了损害。
133.布热津斯基:“泸定桥战役是长征途中最重要的一仗”;是“一次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从而打开了红军北上的道路”。
134.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万里长征,带领红军健儿创造这一奇迹的舵手是毛泽东,指引这一转折胜利实现的思想指南是毛泽东军事思想。
135.通观长征全过程,党和红军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一是如何求生存,二是如何求发展。 136.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放眼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关系变化的国内外大势,把民族敌人的进攻变成对从国内阶级革命战场上的退却。
137.遵义会议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对中国革命战争力量后来得以迅猛壮大,起了一锤定乾坤的作用。
138.回眸整个长征岁月,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红军谱写出壮丽的史诗,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生存与发展。没有毛泽东作舵手,没有毛泽东军事思想作指南,长征的历史以至整个中国革命的历史就会改写。
139.中国革命战争从“星火”燃向了“燎原”。长征最伟大的历史意义,即在于此。
28
140.从遵义到胜利渡过大渡河与四方面军会师,是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最关紧要的带有决定意义的阶段,也是红军长征中行动最积极、最活跃的阶段,是战争史上最光辉的范例。
141.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
142.在红军长征中,《星火》报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唯一报纸。 143.长征一开始就是为了转移到陕北
144.长征所以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确立了毛主席的正确路线和在全党和全军的领导地位。
145.长征所表现出的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不畏千难万险的革命乐观主义,已经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在人类历史上、在人民心目中树立了一座坚定无畏、光辉无比的丰碑 146.彭德怀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在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47.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为实现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东北的正确决策,为开创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的新局面,实现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48.红军官兵是十分注重政治、文化学习的,红军每到一地,不管停留多久,差不多每个单位都要选择一间较大的房子作“列宁室”,作为学习场所。
149.红军是坚信马克思主义并实践着其原理的人,是以俄罗斯为范本的另一种形式的苏维埃。
150.在1928年,毛泽东就在湘江宣布了工农革命军宽待俘虏的政策。
151.敌人的重兵已在金沙江的必经之路设下了口袋阵.,红军面临着第五次反“围剿”后最艰难的危局。
152.虽然先后突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同时红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危急关头,红军突然另辟路径,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湖南进军。 153.遵义会议以前,毛泽东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
154.遵义会议确定了北上方针,但毛泽东并没有拘泥于既定的方针,而是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采取高度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155. 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先后进行过5次整编。
156.扎西整编,才使得红军彻底丢掉“包袱”,轻装踏上胜利坦途。
157.最初,„左‟倾错误领导人是不打算让毛泽东参加长征的,在周恩来的极力争取下,才
29
允许毛泽东参加长征。
158.攻破娄山关是四渡赤水战役中间的一次战斗。
159.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它的每一个音符都具有撼人心灵、发人深思、催人奋进的历史神韵。
160.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壮丽史诗。
161.朱德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162.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瑞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163. 红都遵义,那是共和国最早的原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所。
164. 博古拒绝执行中共中央北上方针,1935年9月命令左路军和右路军之第 4、第30军
分别由阿坝、包座地区南下,企图在川康边少数民族聚居区建立苏区。
165. 红军二渡赤水从川回黔,即将三渡赤水。1935年3月16日,红三军团11团最先到达茅山镇。
166. 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确立了南下战略转移的总方针。
167. 湘江战役,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部队由江西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到3万余人,处于极端危急的境地。
168.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九江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方面军在陕甘苏区胜利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169.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优势之敌苦战,终于撕开了敌重兵设防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170. 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着伟大的长征胜利了,这是中国革命转折性的一个伟大胜利,为以后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171. 1935 年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陕甘宁根据地。
172. 1934年5月初,四渡赤水,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73.湘江一战,是红军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
174.1928~1930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75.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36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
30
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176.湘江战役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
177. 红2、红6军团和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178.在渡过赤水,与中央红军主力会合后,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79.红军长征是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物质条件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进行的,始终要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用自己特有的精神力量形成革命的优势。 180. 红军在实行战略转移初期,尽管确立了南下战略转移的总方针。
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B 4、C 5、A 6、D 7、D 8、B 9、A 10 C 11、B 12、A 13、D 14、B 15、A 16、B 17、D 18、C 19、A 20、D 21、A 22、B 23、A 24、A 25、D 26、D 27、C 28、C 29、A 30、C 31、A 32、C 33、B 34、B 35、C 36、A 37、D 38、A 39、C 40、B 41、A 42、B 43、A 44、A 45、C 46、A 47、B 48、C 49、D 50、A 51、A 52、B 53、C 54、C 55、A 56、B 57、C 58、A 59、D 60、B 61、A 62、B 63、A 64、B 65、C 66、B 67、D 68、B 69、A 70、D 71、B 72、A 73、B 74、C 75、C 76、B 77、B 78、A 79、C 80、B 81、D 82、A 83、B 84、D 85、B 86、C 87、A 88、A 89、B 90、C 91、A 92、A 93、C 94、D 95、A 96、B 97、A 98、D 99、A 100、B 101、C 102、A 103、A 104、A 105、B 106、A 107、C 108、A 109、B 110、A 111、C 112、C 113、C 114、C 115、C 116、B 117、A 118、B 119、C 120、B 121、B 122、B 123、A 124、D 125、A 126、A 127、C 128、A 129、B 130、A 131、B 132、C 133、A 134、B 135、A 136、D 137、A 138、D 139、B 140、B 141、A 142、D 143、D 144、A 145、C 146、C 147、A 148、C 149、A 150、C 151、C 152、B 153、A 154、C 155、B 156、C 157、C 158、C 159、A 160、A 161、B 162、B 163、A 164、B
31
二、填空题
1、毛泽东 2、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 3、红军和党中央
4、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长汀 7、宁化 8、宁化 9、攘外必先安内 10、闽东 11、红三 12、“御敌于国门外”、“不丧失守土” 13、广昌 14、第七团 15、红七军团 16、永安 17、闽东 18、政治委员 19、朱德 20、刘少奇 21、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 22、长汀、宁化 23、四 24、赣粤边 25、邓子恢 26、邓小平 27、张闻天 28、徐向前 29、金沙江 30、四渡赤水出奇兵 31、红四方面军 32、两河口 33、张鼎丞 34、吴起镇 35、瓦窑堡 36、毛泽东、朱德 37、彭德怀 38、3 39、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 40、王明,张国焘
41、1936年10月 42、何叔衡、瞿秋白 43、董必武 44、郭化若 45、蔡威 46、东北抗日 47、埃德加·斯诺 48、项英 49、项英
50、5 51、陈济棠 52、红七军团和红六军团 53、湘江 54、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55、黎平 56、军事、组织 57、娄山关 58、直罗镇战役 59、洪水
60、陕北 61、胡宗南 62、新四军 63、李贞 64、张学良 65、江泽民 66、陈毅 67、会宁 68、陈云 69、朱德 70、嘉陵江 71、张闻天 72、黎平会议 73、遵义会议 74、山西和绥远 75、榜罗镇 76、毛泽东 77、《八一宣言》 78、瓦窑堡 79、刘少奇 80、张闻天 81、《告全体红色战士书》 82、《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83、70 84、索尔兹伯里 85、王稼祥 86、四川甘孜 87、瑞金 88、第一、二、四方面军
89、格达 90、贺龙 91、李德 92、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93、四渡赤水 94、4万余人 95、刘伯承 96、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97、1 98、邓六金 99、漳龙 100、水口 101、浦城 102、项与年 103、松毛岭,钟屋村 104、瑞金 105、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 106、赣粤边 107、第三十四师,第十八团 108、陈树湘 109、黎平 110、《可爱的中国》、《清贫》 111、张闻天 112、贵州省黎平 113、遵义会议 114、刘伯承,小叶丹 115、吴起镇 116、彭德怀 117、刘志丹 118、马立峰 119、罗舜初、黄鹄显 120、张闻天 121、陈云 122、大渡河 123、金沙江 124、何键 125 、张国焘 126、两河口 127、《关于野战军通过乌江以后的行动方针的决定》 128、腊子口 129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130、 直罗镇战役 131、东征 132、陈毅 133、240 134、三十三 135、何长工、潘汉年 136、1936年6月1日 137、中共西北局 138、任弼时 139、红九军团 140、1934年11月19日 141、俄界会议 142、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143、《随军西行见闻录》 144、燕京大学 145、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 146、猴场会议、1935年8月下旬 147、14个省 148 、
32
700次 149、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 150、老山界 151、四道 152、土城 153、遵义战斗 154、嘉陵江 155、金沙江 156、17 157、红一军团 158、毛泽东 159、赤色剧团 160、朝鲜
三、判断题
1. F70周年 2.T 3.T 4.T 5.T 6.F毛泽东同志说 7.T
8.F 中国新四军 9.T 10. T 11.T 12.F 第三次围剿 13.F 已经被选为主席 14.T 15.F 一,二,四方面军 16.T 17 .T 18. F 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 19.F 贵州省 20.F 西北 21.T 22.T 23.T 24.F 毛泽东 25.T 26.T 27.T 28.F 遵义 29.T 30.F王明 31.F张国焘 32.T 33.T 34.F 有很大削弱
35.T 36.F 东北 37.F 金沙江 38.F 大渡河 39.F 卢定桥 40.T 41.F 毛泽东改为朱德
42.T 43.T 44.T 45.T 46.F 第四次 47.F 金沙江 48.F 北进 49.F 鄂豫陕 50.F 川陕革命根据地 51.T 52.F 大西北 53.T 54.T 55.F鲁迅 56.T 57.F 三十多条河流 58.F 与法国面积相等 59.F 红四方面军 60.T 61.T 62.F 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二十五岁 63.T 64.T 65.F 实行大范围的机动作战
66.T 67.F 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 68.F 红军长征途中 69.T 70.F 于都河
71.F 72.F 人民 73.T 74.T 75.T 76.F 执政党 77.T 78.F 井冈山 79.F 共产党 80.F 全国根据地力量丧失90%以上 81.T 82.T 83.F 贵州 84.F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 85.F 红一方面军
86.F 前有王明”左”倾路线的瞎指挥,后有张国焘分裂主义的干扰 87.T 88.F 没有脱离民族精神的主流 89.T 90.T 91.T 92.F 不可避免
93.F 第三道封锁线后 94.F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95.F几乎平均每天有一次遭遇战 96.F 哈达铺 97.T 98.T
99.F 靠的不仅仅是几个或几十个文化大家,而是在险恶的环境中崛起了一大批满腹经纶的文化人 100.T 101.T 102.T 103.F 需要追忆历史,需要追忆历史,但更重要的是永远铭记 104.T 105.F 红军向北发展不仅是为了打破蒋介石的进攻,也是要进入抗日第一线 106.T 107.T 108.F 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也有尖锐斗争
109.F 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是红军长征伟大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 110.F 四渡赤水 111.T 113.T
33
114.F 并非是在敌人的飞机大炮面前,“左”倾冒险主义者仓促决定的 115.T 116.F “左”倾路线错误领导完全控制了中央苏区的党政军权。 117.F 同意 118.T 119.T 120.F 巴中 121.F 是一脉相承的 122.T 123.T 124.F 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125.T 126.F 内部原因 127.F 始终限制在党内斗争的范围
128.F 将张国焘同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以至犯错误的同志严格区别开来
129.T 130.F 大部分路程经过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 131.T 132.T 133.T 134.T 135.T 136.F 把从国内阶级革命战场上的退却变成对民族敌人的进攻 137.F 红军长征确定了北上抗日的路线, 138.T 139.T 140.T 141.F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142.F 《红星》报
143.F 在长征途中,为了摆脱敌人,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党和红军依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改变建立根据地的原定设想和计划,作出符合实际情况和有利于革命发展的新的抉择
144.T 145.T 146.T 147.F 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为实现党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
148.T 149.T 150.F 井冈山 151.F 北上湘西的路上埋好伏兵 152.F 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153.F 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
154.T 155.F 中央红军先后进行过3次整编 156.T 157.T 158.T 159.T 160.T 161. F 毛泽东说 162. F 在遵义 163. F 瑞金 164.F 张国焘 165. F 茅台镇
166. F 北上抗日的总方针 167.T 168. F 江西瑞金 169. T 170.T 171.F 创建了湘鄂川苏 172.F 抢渡金沙江 173.T 174.F 1934—1936 175.F 16个省 176.F 直罗镇 177.T 178.F 金沙江 179.T 180.F 北上抗日的总方针
有改动的答案是 一、 二、
选择题 69.A 146.C 147.A 148.C 150.A 158.C 填空题 44. 郭化若 49.红一方面军 55.黎平 129.徐海东
139.红九军团 146猴场会议、 1935年8月下旬
三、
34
判断题 41.毛泽东改为朱德 174. 1934-1936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