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静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9期
【摘要】 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对“数字城管”信息平台进行提升和创新,引入智慧城市管理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协同等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拓展智慧城管业务应用,扩大城市管理可视、可控范围,增强平台服务能力,提高应用的智能化程度,增强市民互动参与程度,进一步理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城市管理职责,将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真正实现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相对独立的局面到协同一体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平台。本文介绍智慧城管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系统架构。
【关键词】 智慧 城管 建设目标 系统架构
一、引言
城管工作在向智慧化转型过程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立足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创新,切实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应用体系,实现“创新智能管理、实现全面感知、深度数据融合、提升公共服务、形成决策参考”的智慧城市管理目标,建成以“资源整合、智慧应用、精细管理、数据分析”等为主要功能的“智慧城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无缝对接,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促进城市管理工作由被动向主动、静态向动态、粗放向精细、无序向规范转变。
二、建设目标
充分集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全面建成一个以“设施物物互联、感知立体精准、数据海量丰富、资源集约共享、决策智慧科学、信息安全可控”,具备高度拓展延伸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智慧城管。1、物联感知技术应用显著提升。全面推广RFID、GPS、振动、应力、水质分析、光照、电感、危险气体等各类传感器和自动控制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实现重大桥梁、隧道等状态感知监测率、行业作业车辆监控率、重要区域停车诱导覆盖、大型户外广告监控率达到90%,照明设施状态感知监控率、重要环卫设施监控率、重要区域下水道危险源监控覆盖率达到80% 以上,市政行业井盖监控水平显著提升。2、行业数据管理健全、内容清晰。深化GIS、数据仓库、数据集市等大数据技术应用,实现数字城管综合普查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建成市政行业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管理数据库,形成管理内容全、数据准、看得清的全景市政。3、互联网与行业管理全面结合。加大有线和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在行业应用比例,构建全天候、全地域、无缝隙、扁平化的工作环境;建设完善市政业务管理平台,创新市民城管通APP、市政微信、市政微博等移动便民服务载体,推动“互联网+ 城市管理”全方位结合。4、信息管理全方位、大数据决策形成。信息化助力行业管理改革创新的效应不断凸显,各专业管理手段信息化全面建立,实现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全方位管理,管理效果及水平显著提升;构建形成市政大数据中心,建立起用数据说话、数据决策、数据执法、数据管理和数据创新的工作机制,提升行业管理水平。
通过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的深度融合,实现行业管理扁平化、管理模式标准化、市民参与便捷化、服务市场透明化、市场监管公开化、结果运行科学化、领导决策智慧化,为城市管理治理效能和水平提升提供手段,为市民百姓宜居宜业增光添彩,力争城市管理智慧化应用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目标。
三、建设任务
智慧城管建设将在现有数字化城市管理基础上,通过资源整合、手段创新、功能拓展,深化数字城管建设,建立健全智慧城管应用体系,构建以基础服务、数据交换、GIS 共享服务、统一GPS 监管、统一视频监控为应用支撑,以数字城管、应急指挥、队伍管理、网上办案、决策辅助、行业监管为主要功能的“智慧城管”平台。智慧城管按照“一个中心、三个平台、两个支撑、两个辅助”的思路展开,即充分借鉴国内先进城市经验,结合地区特点,着力构建全地区统一的城市管理大数据中心,逐步完善“城市管理业务、数字城管综合监管协调、便民惠民服务”三个平台的智慧城管系统。
四、系统架构
智慧城管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基础数据层、数据管理层、业务应用层、展现层、用户层,以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指标与标准规范管理体系。
五、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智慧城管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和系统架构,为智慧城管建设提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毕天平,城市信息化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年
[2] 程大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年
[3] 房立洲,“云时代”智慧城管的发展维度与理想模型,上海城市管理,2012 年4 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