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来源:乌哈旅游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何嘉莉;仇志坤

【摘 要】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与慢性精神疾病抑郁症之间存在相关性,两者共病导致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增加.本文通过综述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现状、易患因素、发病机制、干预治疗方案,为临床诊治及深入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6(045)003 【总页数】3页(P7-9)

【关键词】糖尿病;抑郁症;进展 【作 者】何嘉莉;仇志坤

【作者单位】510120 广州,广东省中医院;510080 广州,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587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缺乏和(或)其生物作用障碍,导致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代谢紊乱。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A)2013年统计,全球目前已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达3.82亿,我国以9840万高居榜首。抑郁症(depression)是一种慢性精神疾病,以持续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常伴焦虑、激越、无用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精神运动性迟缓及各种躯体症状等,具有高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等特点。根据WHO最新报告,预计到

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导致人类死亡和致残的第2大类疾病。

一般认为,抑郁症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生率为5.8%,而在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合并抑郁障碍[1,2]。同时,在对多种伴发抑郁症的慢性疾病的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比率要高于其他疾病[3]。最近有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呈现抑郁表型,提示2型糖尿病是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风险因素[4]。抑郁等负性情绪可加重糖尿病病情,令患者血糖不易控制,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增高[5]。提示糖尿病和抑郁症之间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1.年龄:糖尿病合并抑郁症可发生在各年龄阶段,但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一方面由于中老年人内分泌功能减退,胰岛细胞数目减少,功能下降;另一方面,中老年人或认知力下降,或躯体疾病增多,或孤身独居,或缺乏社会交往与兴趣爱好,更容易患抑郁症[6]。

2.性别:糖尿病患者中女性比男性更易抑郁,如利玉欢等[7]对545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抑郁量表(BDI)评定,结果显示,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的比例约为男性的2倍。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激素分泌波动大,且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对外界干扰因素较敏感,面临困难时易呈现沮丧情绪。此外,绝经后妇女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也是女性易患抑郁症的危险因素[8]。

3.肥胖:刘晓妮等[9]观察530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发现体重指数与本病发生呈正相关,与患者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其原因可能是肥胖常引起负性情绪,影响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等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抑郁症发生[10]。

4.社会家庭状况:糖尿病患者婚姻状况不满意、收入低下、突发重大的、持续2~3个月或以上的生活事件,均可导致抑郁症的发生[11]。

5.合并其他躯体疾病:随着糖尿病并发症数目的增多和严重程度的加深,抑郁症发生率呈现上升趋势。糖尿病并发症数目大于两个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12]。

糖尿病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生物学相关性,两者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病情复杂化,增加治疗难度。

1.抑郁症对糖尿病的影响:(1)引起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抑郁导致的负性情绪,使机体更易处于高应激状态,造成下丘脑-垂体-靶腺轴功能失调、皮质醇分泌节律紊乱、胰岛素抵抗、生长激素过度分泌,引致胰岛细胞分泌减少,葡萄糖利用率降低,糖异生增加[13];同时,情绪波动能兴奋交感神经,使儿茶酚胺过量分泌,促进肝糖原释放入血,诱发或加重糖尿病[14]。(2)干扰神经免疫系统:抑郁导致HPA轴活动亢进,使中枢神经系统生成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性细胞因子。这些因子刺激B细胞、T细胞、NK细胞等增殖和分化,并激活单核-吞噬细胞,产生C反应蛋白等多种急性相蛋白[15]。同时,这些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干扰细胞胰岛素信号的转导、抑制葡萄糖转运因子mRNA的表达、合成与转位,导致脂肪、肌肉、血管内皮细胞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受体的数目,降低受体活性,上调胰岛素拮抗激素的分泌水平,加速脂肪代谢分解,使血糖升高[16]。(3)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抑郁情绪可增加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并加速病情进展。有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IR)的概率为正常人的4倍,而胰岛素抵抗可引起糖代谢紊乱,导致冠心病等血管病变的发生[17]。另外,抑郁症患者血中肾上腺素含量较高,既引起血糖升高,又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栓塞,诱发各种并发症,增加病死率[18]。(4)降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抑郁、情绪应激常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等,易诱发肥胖,均为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19]。另外,长期持续的抑郁使患者自控能力差,难以遵守医嘱,以致用药不及时,加重糖代谢紊乱。

2.糖尿病对抑郁症的影响:(1)高血糖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有研究提示,高血糖可导致人体神经认知功能受损,且2型糖尿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与学习工作、

记忆执行、口头表达、复杂精神运动能力呈负相关[20~22]。高血糖可能通过激活多元醇通路,增加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AEGs),甘油二酯激活蛋白酶C(DAG-PKC),己糖胺途径的葡萄糖分流增加,导致认知功能障碍[23,24]。而认知功能障碍可使患者逐步陷入抑郁状态,严重者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2)不正确的认知导致情绪波动:在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中,主要的心理问题为抑郁、焦虑、恐惧及人际关系敏感。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可能源于患者对糖尿病缺乏全面了解,对胰岛素的使用存在恐惧;另一方面,可能与患糖尿病后需重新调整生活作息、对未来充满担忧相关[25]。(3)糖尿病并发症对生活的影响导致情绪异常:随着糖尿病的进展,当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周围神经病、足病等时,可能因视物模糊、下肢水肿、感觉异常等状况的出现,影响日常社会活动,需更多依靠别人照料,以致自身处于被动、依赖、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对治疗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流,引发抑郁。(4)经济负担沉重导致情绪变化:糖尿病无法根治、需长期服用药物,沉重的经济负担可引起患者产生放弃治疗的消极情绪,逐步导致抑郁发生。 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是一种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病理生理、神经内分泌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相关,其治疗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健康教育: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饮食、运动以及用药指导。有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在获得疾病诊断后的最初4个月内迅速形成关于糖尿病的理念,而这些理念可间接提示疾病后期的精神心理压力,故有必要在获得疾病诊断后的最初3~4个月内对患者及时进行健康教育,重点讲解疾病管理及生活方式。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保持乐观,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心理干预:研究显示,对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心理咨询及群体治疗等,可改善不良情绪,有助于血糖控制及延缓并发症的进程,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不过也有研究指出心理治疗的作用尚不确切。

3.药物治疗:高血糖方面,可采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控制。抑郁症方面,抗抑郁

药主要分为8类,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TCAs)、新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ITS)、杂环类抗抑郁药(HCAS)、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NaRIS)、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SnaRIs)、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NaSSAs)、植物药提取物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可导致血糖升高,体重增加,增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联用时,可增加机体对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敏感度,明显降低血糖,且增加患者体质量;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5-HT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双重抑制剂、植物药提取物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定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可引起体重增加。故不建议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中应用上述药物。杂环类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轻,可应用于老年患者。5-HT再摄取抑制剂,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及舍曲林等,能有效控制抑郁情绪,减轻体重,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推荐用于糖尿病合并抑郁症者。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逐步推广,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医学把糖尿病归属于心身疾病,糖尿病与抑郁症可互相影响,形成恶性循环,增加疾病治疗的难度。目前,现代医学仍处于重生物疗法、轻心理疗法的状态,对糖尿病的管理也有待加强。如何加强早期的心理干预,是改善医患沟通、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并需要重视个性化的抗抑郁治疗,力求打断循环链,为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提供全面及优化的诊疗方案。

【相关文献】

1 Morris A.Long-term patterns of depression and associations with health and function in a panel study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J Health Psycol,2011,16(4):667-677

2 石媛.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控制血糖后抑郁评分的变化[D].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2014:15

3 李雪芹.糖尿病人群伴发抑郁症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11):135-136

4 杨坤,胡义秋,崔景秋,等.糖尿病抑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1) : 90-94

5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4:67

6 廖虎平,徐启明.中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的临床干预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10-111

7 利玉欢,刘帅,潘志信,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抑郁症的患病率及独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5):53-55

8 黄远航,刘璟瑜,何辉,等.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情况与危险因素调查[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33(4):170

9 刘晓妮,张永莉.2 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病风险预测及验证[J].河北医学,2013,19(2):232-234

10 钱永明,王步军.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l):53

11 李增宏.抑郁症的自愈疗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3-5

12 刘晓玲,曾朝阳,田晓年,等.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情况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16-1417

13 俞晓薇,郭瑞芳,俞子彬.抑郁情绪负性心态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J].临床荟萃,2011,26(8):712

14 Gold PW.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ress system and its dysregalation in depressive illness[J].Mol Psychiat,2015,20(1):32-47

15 刘钊,陈建军,周健,等. 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与抑郁症关系的Meta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5(1):193-198

16 Carvalho AF,Miskowiak KK,Hyphantis TN,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depression-pathophysiology and novel targets[J]. 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14,13(10):1819-1835

17 王丽. 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医学综述,2013,1(6):1127-1129 18 刘华明.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肝(脾)胃不和、心阴亏损证患者内分泌激素相关性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1

19 徐蕾,金蓓,朱俭峰. 219例社区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的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2):178-180

20 Szémán B,Nagy G,Varga T,et al.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J].Orv Hetil,2012,153(9):323-329

21 Strachan MW,Reynolds RM,Marioni RE,et al.Cognitive function, dementia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elderly[J]. Nat Rev Endocrinol,2011,7(2):108-114 22 Cheng G,Huang C,Deng H,et al. Diabetes as a risk factor for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meta-analysis of longitudinal studies[J].Intern Med J,2012,

42(8):484-491

23 郑玲,刘秋爽,金晶,等.糖尿病并发症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J].海峡医学,2014,26(1):13-16

24 蓝宇涛,旷焱,平陈垦.氧化应激介导糖尿病血管内皮损伤的研究进展[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0):1494-1496

25 陈娜,陆连生,康梅,等.糖尿病患者早期合并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10(2):1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