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主备教案
学科:语文 课时:7课时 周次:第6周 时间:2018年10月7日——10月 11日
主备教师:杨发兴 复备教师:二年级组全体教师
第一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语文教材第43页-50页(8课、9课、10课)
8 古诗二首 (1. 登鹳雀楼)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 学 预 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复备教学建议 (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导入创境激疑 古诗一起来背一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自主合作探究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 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拓展应用 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总 结 2、随音乐一齐背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板书设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指导写生字:楼、依、尽、黄、层。 作业布置 2、抄写、默写这首诗。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课题 2、望庐山瀑布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炉、瀑、布、烟、遥、川\"6个生字。 知识 目标 教 学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2、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感悟诗情,理解古诗内容,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品读赏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环节 教 学 预 设 (一)揭题:理解诗题,知晓诗人。 1、谈话激趣: 师:同学们,大家肯定知道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号称“诗仙”,五岁时就开始读书习字,读了很多书,二十六岁起离乡远游,走了大半个中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望庐山瀑布》就是他畅游庐山后写下的。 2、揭题:指课题,齐读。 导入创境激疑 谁知道诗题的意思? ①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瀑布是冲陡峭的高山上倾泻下来的水流,远看象一块白布垂挂在山前。“瀑”字是什么结构?齐读:“瀑布”。 ②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的瀑布更是举世闻名。现在就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随着诗仙李白一起去庐山游览一番吧! (二)初读:疏通句读,初知诗意。 想游览啊,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如果能把古诗正确的读出来,就马上带小朋友们去! 自主合作探究 1、读准字音,认识生字 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②认识生字:相机区别“庐、炉” 复备教学建议 ③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④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读古诗特别要读出诗的韵律美,韵脚一定要读准,读到位。(如“烟”“川”“天”)谁能把这首诗再读一遍。
⑤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谁能读出古诗的节奏美?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 指名读 (2)男、女生赛读 (3)全班齐读 (4)师配乐读 2、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①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想去游览一番吗?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三)再读:想象画面,领悟诗情。`
1、站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的心情非常的激动,请你们再去细细地读古诗,想想看自己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2)补充“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3)“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
(4)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句的意思。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余。
(四)吟读:细品诗韵,抒发胸臆
请小朋友们再读古诗,在充分感受诗人丰富想象力的同时想想这首诗里有哪些字用得特别妙?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小结:你看,仔细一品,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金子般的光芒,这就是古诗的语言美。 (3)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这首诗?(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或坐或立,也可以加动作,有感情地读诗。) (4)写一写
(5)过渡: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6)个读、配乐朗读。
(7)背诵: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又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谁能将古诗背诵下来了呢? 总 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板书设计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后反思 作业设计: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课外收集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抄写、默写这首诗。
第三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一、谈话导入 导入创境激疑 在假期中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你认为那里最 9 黄山奇石 1. 会认识闻、名、等15个生字,会写南、部、等9个字,会写南部、那些等10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 3. 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采用多种方法识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记住本课的生字宝宝。 教 学 预 设 复备教学建议 有趣、最好玩的是什么呢?今天呀,我们也去一个有趣的地方玩一玩,看看那里有些什么东西最能吸引你呢?板书:黄山奇石。请齐读一遍课题。 二、观察图画,初读课文,标出生字和自然段。 三、小组讨论,学习生字。 方法:四人为一小组,先读准字音,易错的字音相互提醒;再分析字形,易写错的字找出来,一齐学习。找出最巧妙的识记方法。 四、汇报学习情况。请一组同学汇报,汇报后,重点指导以下字形。 区:尤:巨:共4画,数笔顺记一记。 2、熟字加一加记忆。 闻:门+耳 闪: 门+人 名:夕+口 景:日+京 省:少+目 仙:单人旁+山 位:单人旁+立 狗:犭+句 自主合作探究 五、理解词义。 1.观察图画、查字典理解词义。 2.哪些词义不懂提出来,同学一齐解决。 重点理解: 闻名:有名。“闻名中外”,就是在中国和外国都很有名。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 秀丽:清秀美丽。 神奇:非常奇妙。 陡峭:山势坡度很大,好像直上直下似的。 翻滚:多指水、云等上下滚动。 六、指导书写(9个)。 “巨”的笔顺很容易出错,第二笔是横折,第四笔是 竖折;“每”的笔顺也是难点,第三笔是竖折,第五笔是点,“此”左部的笔顺是竖、横、竖、提,右边先写撇,再写竖弯钩。 七、学习第一自然段。读中了解“秀丽神奇、闻名中外、尤其”等词语意思。配乐读出情。 拓展应用 总 结 接读课文,生评价。 师范读课文,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1、熟读课文。 作业布置 2.写生字词。 3.搜集有关黄山景色的图片或介绍的文字。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导入创境激疑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记了生字的字音,了解了黄山上有哪些奇石,并且还学习了课文的第 9. 黄山奇石 1、学会15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1、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朗读课文,并选两段背诵。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各种方式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在读中真切体会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如何发挥学生主动性,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 教 学 预 设 复备教学建议 一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一课,请大家齐 读课题。 二、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黄山石怎么样?老师用“奇特、有趣”两个词来概括大家的发言,好不好?(板书:奇特、有趣) 2、那么你觉得哪块黄山石最奇特、最有趣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插图,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哪块奇石,边读边把描写它奇特、有趣的地方画下来。当然,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标出来,待会儿一起解决,好吗? 3、生画。然后问:你有哪些词不理解?请提出来! 4、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大家听听?介绍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你愿意结合刚才画的词句给大家讲出它的奇特有趣,就讲;如果你愿自主合作探究 意读,就有感情地读一读;如果你能通过动作把石头奇特的样子表演出来,你就表演给大家看;如果你能在短时间内画图表示出它的奇特,你就画。下面自己抓紧想一想,小组可以讨论讨论。 5、下面谁先来介绍?(顺序依学生回答的为准。) (1)仙桃石:生说自己的理解。谁愿意来读读?(一生读)老师把其中一个句子改写成这样,你看看哪句好?为什么?(这说明作者用词非常准确。)好,谁还想来读读?别看就一句话,想读好也不太容易。谁再试试?(生读) (2)猴子观海: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的理解。下面,谁能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一生读)谁认为自己能比他读得还好,读得更有趣?试一试(一生读)老师帮你一把,给你配 上音乐来读,一定会更棒,谁想来试试?(一生读)齐读。试背一遍。 (3)仙人指路:生说。多么奇特、有趣呀!谁能读好?试一试!找个同学比一比。配乐读。试背一遍。 (4)金鸡叫天都:生说。课文没有插图,谁能想象出他的样子?它好象在对天都峰说什么呢?谁能把它的奇特有趣读出来?找生读。配乐读。齐读一遍。 5、课文是不是就写了这几块奇石?在哪一自然段还写了?找生读最后一段. 6、又写了什么奇石?想象一下“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它们是什么样的? 7、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黄山上的石头可真奇特有趣呀!并且还有许多石头等着咱们去给它起名字呢!现在,你心里在想什么? 8、请你们带着对黄山的喜爱之情再来有感情地读一遍课文。 同学们,黄山石奇特、有趣,黄山更美!其实,总 结 祖国大地上还有许多这么著名的风景区,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有关的课外书。 黄山奇石 仙桃石 飞 落 猴子观海 抱 蹲 望 板书设计 仙人指路 站 伸 指 金鸡叫天都 伸 对 叫 天狗望月 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目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9.黄山奇石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五自然段。 2.能用积累的词语说一处景物,仿照课文的句子,用“像”3.说说图片中的石头,并写一写。 4.学习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的意思。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激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 学 预 设 一、读本课生词并听写。 导入创境激疑 闻名 省会 风景区 秀丽 尤其仙人 著名 形状 南部 这些 巨石 每位 上升 闪开 小狗 二、指导背诵。 1.你喜欢哪段读哪段,要读出语气来。 2.指名有语气地读全文。 3.把你喜欢的选两段试背下来。 4.接龙背,齐背。 三、巩固练习。 自主合作探究 1.比一比,组成词语。 2.写出黄山奇石的名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填空,再读句子,注意读出句中的停顿。 (1)闻名中外的( )在我国安徽省南部。那里景色秀丽神奇,( )是那些怪石,有趣极了。 (2)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 )地蹲 复备教学建议 在山头,望着( )的云海。 (3)那些叫不出名字的( )的岩石,正等你去给它们起名字呢! 同学们,今天黄山之行愉快吗?你有什么感受?总 结 黄山四绝今天我们欣赏了奇石,还有奇松、温泉、 云海等,收集资料感受其秀丽神奇。 作业布置 指导做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目标 10、日月潭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会语言的运用技巧。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通过体会日月潭的秀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会用美好的词句来描写美景。 难点 2、正确背诵2-4自然段,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环节 教 学 预 设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导入创境激疑 提问:同学们喜欢旅游么?都去过哪些地呢?(学生自 由回答)同学们去的地方真多,那你们去过台么?(大多复备教学建议 数同学摇头)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到台湾去旅游。我们先去游览日月潭。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熟读课文内容,为识字做好铺垫。)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首先介绍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优美风光;然后介绍了日月潭名称的来历;最后介绍日月潭清晨和中午各异的秀丽风光。) (三)深入研读 1.了解主要写了什么,接下来一一寻找问题的答案。 日月潭的位置:台湾省,台中附近的高山上。 日月潭名字的由来:湖中央有个美丽的小岛,叫光华岛。小岛把湖水分成两半,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 自主合作探究 日月潭美在哪里?清晨的景色美,中午景色也美。 (过渡:那接下来,仔细阅读第3、4自然段,找一找,清晨和中午美在哪里?) 2.设置小组讨论,讨论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美景。 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隐隐约约) 中午:太阳高照,整个日月潭的美景和周围的建筑,都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太阳——清晰,雨中——朦胧) 3.播放日月潭清晨和中午的图片,学生进一步体会日月潭的美。 4.日月潭那么美,你能试着读出来吗? 5.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日月 潭的美。(风景秀丽) 四、写字指导。 1、观察要求写的生字,说说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2、全班交流,互相提醒。 拓展应用 3、观察“迹、展、披”,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4、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5、学生描红、练写。 6、教师点评。 总 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五、总结全文。 名 胜 迹 央 丽 华 展 现 披 熟读课文,抄写本课生字。 课后反思
第七课时 课题 知识 教 学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环节 目标 10、日月潭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 3、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1、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悟课文。 2、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识字。 感受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多种方法识字,规范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用美好的词句来描写美景。 教 学 预 设 复备教学建议 一、听写生字,复习导入 1、听写。 导入创境激疑 2、对照批阅。 3、写字指导。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介绍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我国领土宝岛台湾热爱之情。全文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的地理位置及周围环境。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日月潭名字的由来。第三自然段描自主合作探究 写了清晨薄雾中日月潭的朦胧的景色。第四自然段,描写了日月潭晴天的中午和阴雨天气的景色。第五自然段概括全文,讲日月潭风光秀丽,是旅游胜地。本课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积累语言,学会生字和新词。难点是通过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增强热爱宝岛台湾的感情和企盼祖国统一的意识。 三、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日月潭的纪录片,在观拓展应用 看影像资料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总 结 板书设计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抄写本课生字、词语。 课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