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

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

来源:乌哈旅游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8卷第4期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O8月 VO1.28No.4 JoI瓜NAI,OF LD ⅥTEACHERS’I ⅡVERSITY Aufl,.2006 区域非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布局 朱纪慧.朱 兵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 要:由于长久的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各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经济地 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需要政 府通过宏观调控,对各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态环境;经济地理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51(2006)04-0017.03 研究区域经济布局问题.必须搞清楚经济地 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 理的整体特征及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找出影响 主过渡的经济增长阶段。虽然现代意义上的“工业 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以及经济发展与各个 化”就是一个资本 技术不断替代劳动力的过程; 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之间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防 但是“后发展”国家在“起飞”阶段.都是从劳动密 止短期利益行为导致国家整体发展上的长期失 集型的制造业开始起步.依靠的是劳动力的低成 衡。要做到这一点.只靠地方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 本优势。问题在于.要使全体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 够的.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规划、协调和组织实施 成果.劳动力的成本就必然会逐渐提高 的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有一 伴随着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向成熟推进” 个宏观的认识 阶段的另一个特点是城市化的加速和城市化率的 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 提高。东部地区将出现很多大城市以及若干个人 、VI密集的城市带(圈)。每一个城市带(圈)都有自 经过传统计划体制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 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和金融中心.但它们的市场 阶段的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越过了工业 边界都是开放的。不仅带动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而 化“起飞”阶段.进入了所谓“向成熟推进”的发展 且与世界各国保持着广泛的贸易往来。未来国内 阶段。如果国际上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不发生逆 的竞争将不再局限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是地区 转.国内改革开放的政策得以继续保持.这一发展 间(也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城市带)的竞争。虽然 阶段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的中叶 在这5O年的时 城市的竞争将持续,但城市的发展有极限.而一旦 间里.中国的农业产值将下降到GDP的l0%左 城市和地区相结合,城市和邻近城市互相合作.这 右.农村人口将下降到全部人VI的l/3左右 由于 个城市和这个地区就前途无量。 出VI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制造业的 产值不会明显低于服务业的产值.并且继续扮演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 j 着经济增长领头羊的角色 新增就业的产业分布 我国的经济地理特征和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 则与此有所不同.越来越多的新增就业机会将不 基本特点,是决定区域经济格局的基本因素 出现在制造业.而是出现在城市里各种新兴的第 从经济地理特征来看,幅员辽阔和人VI密集 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中 使得中国东部很多地区都有可能形成相对独立的 从另外的角度考察上述发展阶段.可以称之 区域市场和产业群体。山地和丘陵构成了天然的 收稿日期:200 一” 作者简介:朱纪慧(1957一),女,山东日照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市场边界.河JlI则成为区域市场之间的自然纽带。 间的分工与协作联系。合理的城市功能与定位是 环境地理条件、自然资源禀赋上的差别,不仅决定 城市群经济空间拓展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些地区 了不同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和区域市场规模上的差 现代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迅速提高了本地区的  异.而且强化了各个地区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 城市化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其他地区则没有达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样 我国历史上多次的人VI向南迁移.使江南地区集 聚了深厚的华夏文明。对于今天长江三角洲和珠 的高度。由于经济地理、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限制, 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广东、福建的外向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增长 型经济发展.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传统计 极”性质的城市.例如山东的青岛、辽宁的大连等; 划体制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为中国东北和中 也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例如海 部地区奠定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从 产业非均衡转变为区域非均衡。从地区情况看,我 国经济增长的重 tL,也在发生转移.表现为农民工 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从某种程度上说.经济重 心在地区之间的转移.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 略的转型。用国际眼光看.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乃 至全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必须向劳动力 集约型的模式转移。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 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提高。可以预 见.10年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劳动力会比我国 便宜.压低劳动力价格只会伤害劳动力市场的可 持续性.并抑制消费需求。更好的办法是进行经济 战略转型.调整区域经济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调整 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的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以高劳动生产率创造高附加值。 三、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的趋势和特点 区域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能够很快地 发生变化。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与中国面积 差不多大小的欧洲。从工业革命起到现在.也没有 能够完全消除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我国的 情况则更为特殊。西北部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十 分脆弱。不适合人类密集居住。经济发展受到很大 的限制。东南部不同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文 化背景、现代发展机遇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这些 因素都不会因为中央财政的地区性转移支付政 策。以及中央政府承担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 设责任而发生任何实质上的改变 在东部沿海地区.目前已经出现了一些跨行 政区的、具有很多“增长极”的城市带(圈)。长江三 角洲有中国最大的城市群,其“龙头”是上海。周围 有宁波、杭州、苏州、无锡、常州等“增长极”。从国 外实践来看。城市群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形成 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工体系.深化和发展核 tL,城市 尔、长虹等。但它们的带动作用一般仅限于省内。 一些原材料大省.例如黑龙江和山西.资源优势并 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而东北的哈尔滨、长春、沈 阳,以及西安、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由于中央 直属企业多.历史遗留问题重.产业结构调整难度 大。虽然与过去相比,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 与沿海城市的差距在短期内还难以缩小。 四、对区域经济布局的讨论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 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 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 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市场依然会在资源的配置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却绝对不能仅仅 依靠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置流动.市场本身所固 有的短视性将无法鸟瞰整个国民经济的区域布局 状态。政府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宏观调控.对各个 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调整。 (一)东部地带 该地带是我国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所有 省区都属于我国人VI和城镇密集地区.区域经济 发展已开始进入网络开发阶段。“十一五”时期。要 进一步积极地推进东部城镇化进程.使一些有条 件的中等城市发展成为大城市.并在中 tL,城市周 围积极发展小城镇,促使东部这些城镇群逐步连 接起来,初步形成我国东部地带由北向南沿交通 线分布的大城市群带。实现更大范围内的区域一 体化和网络开发的目的。“十一五”时期.东部地带 将继续成为吸纳区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力 军,进一步提高东部地区人VI和城镇的聚集程度. 争取使东部地带的人VI比重向其经济比重靠拢 通过吸收西部迁移人VI。减轻西部人VI对生态环 境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在产业发展上。要以高新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术产业为主.以装备制造业和高档耐用消费品为 产业上,开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开采 主(如汽车等)。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参与国 业.进一步加大对水能资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 际市场竞争。发展大型国际金融中心。通过种种融 丰富的生物资源.建设西部中草药和生物医药制 资手段为西部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品研发和制造中心:依托“三线”建设的工业基础, (二 中部地带 发展西部特殊用途的电子机械装备.加快工业化 除黑龙江外.也都是人口和城镇密集地区。整 建设的步伐 依托人才密集条件.建设成为我国西 个地区发展已进入点轴开发阶段 主要的开发轴 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地区 线有京广线和京哈线沿线地区.东北的绥满线和 (四)西部人口和城镇稀疏地区 哈大线沿线地区.以及长江沿线地区和黄河沿线 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等 地区等。“十一五”时期.中部地带将继续空间开发 6省区。该地区人口和城镇密度远远小于全国平均 轴线的完善和建设.开始向网络开发方向发展。建 水平.是我国三大草原和荒漠的主要分布地区 同 设长江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城镇群、以九江和芜 时.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还不多 “十一五” 湖为中心的城镇群、长株潭城镇群、哈尔滨长春城 时期.西部人口和城镇稀疏地区将继续以生态环 镇群、以郑州为中心的城镇群等,形成网络开发的 境建设为主,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调整农 基本框架。在产业上,中部地带要紧紧抓住老工业 牧业产业结构.改变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生产 基地振兴的机遇,大力发挥重工业比重高、装备工 方式:进行优势资源上规模和采取先进技术的开 业基础条件好、地理位置居中、劳动力资源丰富等 发,特别是进一步加大能矿资源的开发.并在资源 优势,按照经济内部大循环的要求.建设成为主要 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能矿后续加工工业:资源 满足我国国内市场需求的各种装备和设备等投资 开采要尽量依托现有城镇.以实现工业化带动城 品以及各种农副产品加工生产基地:逐步接受从 镇化的目的.同时城镇化的地区要大力发展第三 东部转移过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成为我国 产业,避免经济发展过度依靠本地区的矿产资源 最大的非耐用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基地:随着老工 业基地的振兴.成为就近吸引西部和农村剩余劳 参考文献: 动力的重要地区 【1】江浩.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布局调整[J].合 (三)西部人口和城镇密集地区 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包括重庆、四川、陕西、云南、贵州和广西等6 【2】毛传新.基于集聚经济的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理论 省区。除云南外.其他各省区人口和城镇密度均远 构想【J].当代财经,2005,(06).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时期,西部人口和城 [3】陈正芹.我国区域经济布局政策需进一步完善[J】.学术 镇密集地区要加大点轴开发力度.使这些点轴及 界,2005,(02). 其腹地成为吸引西部人口和城镇的重要地区 在 No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Economic Layout ZHU Ji—hui,ZHUBing (Rj出a0 Vocational Institute,Rizhao Shandong 276826,China) Abstract:As a result ofthe roasOlLS oflong period ofhistory,culture,politics,ete.,there exists enormous difference in the economic state of development of every ergion of our countFy.The economic geographical feature of our country and basic char- acterisfic atthepresent stageofeconomicdevelopment,is abasicfactortodeterminethepatternofregional economy.Topromote allcoordinateddevelopmentinregionaleconomy.也egovernmentmay apply)nacro adjusmaents and controlstoprovideguidance nad adjustment ot development ofeach ergional economy. Keywords:regional economy;ecological environment;economicgeography 责任编辑:张秀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