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乌哈旅游。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幼儿园学前_圆圆的西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幼儿园学前_圆圆的西瓜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圆圆的西瓜》

年龄段:中班

领域:数学

活动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能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正确辨认椭圆形。

3.对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品感兴趣。

活动重难点:

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能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正确辨认椭圆形。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人手一套:魔法袋(装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的食物卡片),测量卡,图形卡片(圆形、椭圆形)

PPT课件

经验准备:

幼儿认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

活动过程:

1.创设“米奇妙妙屋大闯关”的情境,复习学过的几何图形,激发兴趣。

第一关:出示米奇的“魔法袋”,摸图形,对比感知圆形的特点。

提问:你摸到了什么图形?它摸起来有什么特点?

圆形摸起来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小结:圆形的边缘是光滑的,没有角。

2.第二关“找车轮”,引导幼儿运用重叠、折叠、测量等方法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异同,探索发现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1)比一比、看一看,在操作中发现椭圆形和圆形的异同点。

提问:他们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小结:圆形和椭圆形一样:边滑滑的,没有角;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圆形是圆圆的,椭圆形是扁扁的、长长的,椭圆形的物体不容易滚动。

(2)折一折、量一量,在猜想、验证中进一步探索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不一样长。

提问:你在圆形上发现了几条折痕?折痕一样长吗?

椭圆形有几条折痕?折痕一样长吗?

小结:圆形的折痕一样长;而椭圆形的两条折痕不一样长,看上去长长的、扁扁的。

3.第三关“连连看”,排除干扰辨认椭圆形,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

出示各种图形拼成的熊猫、小鱼图片,请幼儿尝试排除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找出它们身上的椭圆形。

提问:大熊猫、小鱼身上有哪些部位是椭圆形?有几个?

小结:大熊猫的黑眼圈、身体、四肢是椭圆形的,小鱼的嘴巴、尾巴、身体等也是椭圆形的。

4.“生活大搜索”,发现生活中的椭圆形及其妙用。

(1)幼儿寻找、介绍教室中的椭圆形。

提问:你发现什么物品像椭圆形?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类似椭圆形的物品:镜面、钟表、桌面……

(2)播放课件,了解椭圆形的妙用。

这些物品为什么设计成椭圆形的?

小结:这些物品设计成椭圆形,有的是为了美观(吊坠、灯饰等),有的能避免我们受伤(桌子、洗手盆等),有的是为了盛放物品,方便生活(鱼盘、肥皂盒等)

活动延伸:

找一找幼儿园户外场地中类似椭圆形的物品;与爸爸妈妈找一找家中有哪些类似椭圆形的物品。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幼儿已经掌握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名称和基本特征。

生活经验基础:

幼儿对生活中的图形感兴趣,在生活中找一找类似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物品,知道生活物品中藏着许多图形。幼儿对椭圆形有所了解,但不像圆形、三角形等那

么熟悉。

课前学习准备:

熟悉几种常见的基本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教材分析】

活动内容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几何图形随处可见。简单了解、认识一些几何图形,有利于幼儿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认和区分,发展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基本图形,虽然对椭圆形也有所了解,但不像圆形那么熟悉。

原教材中,数学活动《圆圆的西瓜》借助西瓜图片导入,帮助幼儿认识椭圆形并发现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品。但活动设计存在过程不完善、可操作性不足等问题。为了使本活动贴近幼儿实际生活、增加认识椭圆形的趣味性、丰富操作形式,我对原教材进行了调整:

减少西瓜情境的应用,创设了“米奇妙妙屋大闯关”的游戏情境,借助实物操作、有声课件、游戏闯关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对比、测量等方法,大胆猜想、验证,认识椭圆形;增加第一环节“魔法袋”摸图形,复习已学图形的同时,突出圆形的特点;第二环节“找车轮”借助幼儿对圆形的已有经验,鼓励幼儿把椭圆形和圆形进行对比探究,从而建构椭圆形的概念;最后迁移生活,让幼儿在动物身上、教室中寻找椭圆形物品,巩

固对椭圆形的认识,发现椭圆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活动在主题中的地位与价值:

本活动是中班下学期主题五“我的家乡”下次主题二“物产多”中的一节数学活动。主题活动以家乡为主题,而“山东是北方主要的西瓜产地” 这一内容是以省会济南为背景。我结合青岛本地的特色和幼儿生活经验,减少了西瓜这一元素的应用,更换为贴近幼儿生活的小鱼、熊猫、汽车、米奇妙妙屋等元素,以丰富主题内容。认识椭圆形丰富了幼儿关于平面图形的感性经验,有助于幼儿综合运用各种图形辨认和区分家乡的特产和物品,促进主题的深入开展。

教学理论依据:

1.皮亚杰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应该为幼儿提供实物操作”,这也是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幼儿认识平面几何图形要借助触摸、观察、重叠等动作;幼儿内化几何图形也需要借助于表象,在观察图形物品或图片的过程中,重建事物间的逻辑关系。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尝试”在一定的情境与特定的反应之间建立某种联结。在尝试中,幼儿会犯很多错误,通过环境给予反馈,幼儿放弃错误的尝试而保留正确的尝试,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联结,这就是学习。

3.康斯坦斯•凯米认为:日常生活情境和团体游戏是刺激幼儿数学思维发展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儿童真正的生活情境是幼儿学习数学的背景;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能刺激幼儿自主和主动的思考、解决问题;团体游戏则对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有独特价值,应减少成人

权威,鼓励幼儿之间的交往和互相学习。

4.整合课程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刘占兰强调教师预设活动目标,应创设既蕴含着教育目标与价值又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情境。

教学目标:

1.知道椭圆形的名称,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

2.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能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正确辨认椭圆形。

3.对生活中类似椭圆形的物品感兴趣。

三个目标是在原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教学重难点:

了解椭圆形的基本特征,比较圆形和椭圆形的不同,能不受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正确辨认椭圆形。

针对这个重难点,本活动创设了有趣的“米奇妙妙屋大闯关”游戏情境,让幼儿在“魔法袋”、“找车轮”两个游戏关卡中,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方法认识椭圆形;在“连连看”、“生活大搜索”游戏中,鼓励幼儿尝试克服颜色、大小、摆放位置、遮挡关系的干扰,

正确辨认椭圆形。

实施策略:

1.游戏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结合幼儿生活经验,活动中创设了“米奇妙妙屋大闯关”的情境,以闯关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

2.实物操作,在感知的基础进行探究

探究是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活动中提供魔法袋、图形卡片、生活物品、测量卡等多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在观察、触摸、折叠过程中感知椭圆形,从不同角度对椭圆形的属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和巩固。

3.比较观察,在寻找异同中建构新概念

幼儿已经掌握了圆形的基本特征:圆圆的、没有角、能滚动。借助这一已有经验,通过提供测量卡、圆形和椭圆形卡片,引导幼儿进行比较观察,发现椭圆形和圆形一样:圆圆的、没有角;也有不同之处:椭圆形看上去长长的、扁扁的,两条折痕不一样长。在对比观察的基础上帮助幼儿建构椭圆形的概念,建立图形之间的联系。

【课后反思】

1.情境创设,实现预设目标与兴趣点的结合

本活动作为“预设—转化”型的教育活动,创设了“米奇妙妙屋大闯关”的游戏情境,情境恰当、有效,激发了幼儿兴趣。幼儿快乐地沉浸在“魔法袋”摸宝、“找车轮”、“连连看”等一系列闯关游戏中,通过摸、看、比、折、量等方式,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地进行数学探究活动。

2.层层递进,将教材内容与幼儿学习规律有机结合

本活动设计既深度挖掘了教材内容,又充分尊重中班幼儿的学习规律。环节设计上注重由浅入深,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最后回归于幼儿实际生活:复习学过的图形—对比圆形认识椭圆形—巩固对椭圆形的认识—寻找生活中的椭圆及其应用。活动效果明显,活动目标达成度高。

3.有效整合,实现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紧密结合

本活动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整合:科学(颜色、动物身体部位)、情感(勇敢闯关)、生活习惯(物归原处)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整合的内容能很好的为本节数学活动、为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愉悦的情感体验、以及幼儿的全面发展服务。

4.形式多样,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认识椭圆形

幼儿对图形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图形的知觉。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抚摸、重叠、寻找等多种形式操作椭圆形的卡片、物品,充分感知椭圆形的外形特征,在获得感性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椭圆形得的基本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wuhaninfo.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