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感悟作者情感变化,体会文中所阐发的哲理,理解作品身处逆境却仍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2、品味景情理的交融之美
【导入新课】
我的手里有一本著名的学者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他这么来写苏东坡:他是千年一出的旷古奇才,是一个乐天派,诗文辞赋,绘画书法,皆有极高的造诣,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除此之外,他在工程建设,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书法、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他称苏轼是旷古奇才乐天派。今天我们就来走近他的千古绝唱《赤壁赋》。
关于赤壁与苏轼,我的手中还有一本书,余秋雨的《东坡突围》,在书中他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东坡”他还写:“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赤壁,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对话。”
那么,在黄州时的苏轼究竟陷入了怎样的困境?他又是如何突围的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苏轼,穿越他的赤壁之旅。(2分钟)
【整体感知:】
1、请大家标注出主客在游赤壁时情绪变化的词语。 乐——愀然哀——喜笑 乐——悲——乐
那么他们在游赤壁的过程中是如何由乐到悲,又由悲到乐的呢?
【研读文本】
2、齐读课文第1段,分析作者乐从何来?(美景) (赤壁之景)标注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齐读) 这是一幅多么美的山水风月图。
面对如此美丽之景,诗人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作者陶醉在这山水间。请同学用陶醉的语言来读这两句诗。(有感情读)
陶醉了,所以“乐甚”(很快乐,快乐极了),然后怎么样?(情不自禁唱起歌来)看大屏幕(齐读)这是作者随口就唱出的,在这首歌中,作者怎么想到美女了呢?他是在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吗?(圣主贤臣和美好理想)
他是被贬的,政治失意,为什么还思念君主,还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且是想得很深沉的,小组讨论,谁能有自己的思考?
其实这首诗中是给了我们答案的,看这首诗中的意象,桂树与木兰,在中国的文化中,它们是高贵与圣洁的象征,在这里作者写的不是船,是自己高洁的人格呀,用“逆流而上”来表明自己不随波逐流,坚持理想。
(大多数时候,我们会根据一个人的语言来评价一个人,这种评价什么时候最准确,是并不刻意说出话,苏轼的这首歌是不经意唱出的,但让我们真实地看到了他的人生理想与人格追求)
他唱歌有没有应和者,用什么应和的?请将描写箫声的句子划出来。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里,运用的修辞是:(夸张、比喻)写出了悲的感情,使深谷中的龙也呆不住了,舞动起来,使寡妇也哭泣起来。极写情之悲
3、请同学有感情朗读第3段,小组讨论并归纳要点“悲从何来”? 1、物是人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生命短暂,自身渺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3、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种悲并不陌生,对于文人来说,在仕途失意或者人生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会陷入这种悲伤之中,比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陈子昂
如果文章到此为止,那么苏轼只是在重复前代文人的思想,而且留给我们的可能就是这样一个悲观者的形象,这文章也就没有这千年的魅力了,他的魅力在于对于悲的超越。
4、 听读第4、5段,小组讨论主客为何由悲转喜?
大家理解的还不错,预习下了功夫,苏子的这段文字蕴含着非常深的哲理,也是余秋雨所言的“文化突围”之义。他们之能够由悲转乐,靠的是“理”。我们采用抓关键词法来理解它: 看屏幕: 一变与不变,“逝者如斯,未尝往也”“盈虚如彼,卒莫消长”作者是想说水月吗?不是,是以水月为喻,劝客人,下面的一句才是关键,“盖当自其变者,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我无尽”,才是作者要说的,意思是我们人是永恒的,生生不息的,这话针对的是“吾生须臾”,在这里老师对“我无尽”做一点解释,我们经常说“永垂不朽”,这里不朽的是什么——“人的精神”,这里无尽指的是“人的精神”。
在这里作者要说的是,虽然人的生命很短,但精神却可以长存。
二是取与不取,“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丝毫而莫取”从这一句可以看出苏子是以怎样淡然的心态去看待功名利禄与得失荣辱,这些东西不恰恰是生活中击败我们的东西吗?怎么去解脱,到大自然中去,享受自然的宝藏,享受生命的快乐。这是一种怎样旷达的境界!这才是苏轼真正的魅力,在逆境中能够自得其乐,能够自信乐观,这也才是千古奇才乐天派的苏轼。所以乐从中来。 主客开怀畅饮,兴尽而睡。
看黑板,现在我们已经明晰了主客由乐到悲,又由悲到乐的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那我想问的是,这两种乐的含义是一样的吗?有何不同? 前者是山水之乐
后者是理性的旷达之乐。这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境界
乐——看透了人生的悲(大悲),却仍然爱它建树它之乐,也是一种懂得人生的无常与
忧伤,但更珍惜哪怕片刻的欢愉与阳光之乐。
所以苏轼在外在的功业上未必可说是完全实现了自我,可在内在生命上,他去成就了自己,所以赤壁之游成就了千年的苏轼,而苏轼也成就了千年的赤壁。
【课外拓展】
见证了苏轼突围过程,你有何收获?于你的生活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需要把握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脉络以及情、景、理交融的特点,更要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业布置】:
1、品读苏轼旷达词的代表《定风波》,进一步理解其旷达的人生态度。
2、结合现实与人生,谈谈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对你的启迪,写一篇读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