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点
气候特本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据史料记载,境内历史上多次发生冷暖变化,变幅一般不大。一年内,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四季分明。
春季,热带暖湿气流北进,气温迅速回升,降水明显增多。但易受极地冷气团南下影响,升温快而不稳,昼夜温差大,多寒潮、霜冻、大风等,春旱时有发生。
夏季,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天气炎热,多雷阵雨和大风。雨量分布极不均,常发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
秋季,随着大陆冷气团的加强而南压,迫使副热带高气压东退,暖湿气流和干冷气流相互交替,降温快,多连阴雨。
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且干燥,气温最低,雨雪稀少。
全县气候基本特点:四季分明,冬长秋短,光热丰富,雨热相伴,雨量较少,夏热冬寒流。
县城全貌
凤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西部,地处宝鸡市东北的渭北旱原上,现辖12镇,233个村,版图面积1179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
凤翔古称雍,为华夏“九州”之一的雍州中心地带。先秦19公在此建都294年。“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以此为基地“拓地千里,独霸西戎”,创建了“天子致伯,诸侯称贺”
的霸业。1977年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以“五个世界之最”的优势震撼全球,让人们看到“黄肠题凑”的高规格丧制实证。位于雍城遗址的“凌阴”,是我国最早的冰箱。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宗庙行加冠礼,开始亲政。“安史之乱”中,唐肃宗驻跸于此,指挥平叛,时号“西京”。至德二年(757),取“凤鸣于岐,翔于雍”之意,改称凤翔。杜甫千里面君,官授“左拾遗”。宝应元年(762)改称天兴县。唐末李茂贞割据凤翔,劫持昭宗,“挟天子以令诸侯”。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79)至今称凤翔。辛亥革命,凤翔在陕西各县首义成功。1919年,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迁行营于凤翔,与杨虎城共商救国大计。1923年,凤翔人窦应昌在北京反对“曹锟贿选”,名震朝野。1931年,17路军警备师3旅2团1营驻防凤翔,习仲勋任该营中共地下党委书记。1938年,爱国教育家车向忱在凤翔建办“竞存学校”,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的作者张寒晖任教其中。1948年,西北野战军 “西府出击”,彭德怀在凤翔屈家山主持召开前委扩大会议,确定“攻打宝鸡,建立麟游山区根据地”的战略部署。
凤翔置县距今2200余年。唐代以后,为关中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此设凤翔府,俗称“西府”。1991年首批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号称凤翔“三绝”。东湖为苏轼初仕任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所疏浚引水而成,与杭州西湖并称“姊妹湖”。苏轼的《喜雨亭记》、《凌虚台记》所述之亭台遗迹尚存,林则徐、左宗棠手植的林公柳、左公柳常拂湖岸。西凤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为“凤香型”酒之代表,位于柳林镇的西凤酒厂为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之后应南洋华侨请求所建。姑娘手指凤翔女子灵巧、娴熟的剪纸、刺绣、草编等手工艺。
凤翔号称“民间文化之乡”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西府曲子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与天津杨柳青、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并称,泥塑马、泥塑羊连续两年登上生肖邮票。罩金漆器、凤翔
焰火闻名遐迩,麦秸画、马勺脸谱光彩照人。
凤翔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宝平高速穿境而过,省道210、104在此交汇,宝中铁路南北贯通,规划中的宝鸡机场坐落其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