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广西视窗9月27日讯 (梁宇广 陈前总) \"贷款也要营销?\"\"贷款也怕没人要?\"当今年初广西北流市农信社首次提出贷款营销策略时,更多职工表现出的是不理解。但经过9个多月的实践,不但职工对贷款营销拍手称好,当地农民也对此啧啧称赞。
曾几何时,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贷款是\"皇帝女不愁嫁\"。但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包括农村信用社在内的金融机构加大了对\"三农\"的贷款投放力度,农村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也富裕了起来,不少农民由\"借款户\"变成了\"存款户\",农户一般的小打小闹式生产依靠自有资金基本解决。但这是否意味着农民不再需要贷款了呢?北流市农信社在调查中发现,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农民的思想不断解放,大都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发展深加工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按理说资金需求应该比以往更大,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农信社和这部分农民之间\"难贷款\"和\"借款难\"的矛盾不同程度存在。北流市农信社在开展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大力引进贷款营销策略, 实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贷款营销制度,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更好地营销贷款,他们从思想、机制、管理、操作等方面入手,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一是是创新金融产品,增加贷款品种。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开办了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村青年诚信创业贷款等。此外,还根据借款户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适当放宽贷款期限。二是灵活运用利率政策,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以及诚信黄金客户贷款给予利率优惠。三是简化贷款手续,提高办贷速度。针对大额贷款手续繁锁、办贷时间长等群众反映最大最多的问题,放宽贷款审批权限,切实改变工作作风,随到随批,提高办贷速度。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职工开展贷款营销。五是建立市场调查分析制度,勤于下乡进村,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掌握各项信息,找准贷款营销对象,挖掘、培养、稳固黄金贷款客户群体。
北流市农信社\"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贷款营销策略,实现了由被动等客上门向主动选择客户的转变,努力让\"皇帝女\"找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郎君\"和更能体现自我价值的\"婆家\",\"皇帝\"高兴,\"婆家\"欢喜。今年到9月25日止,北流市农信社共有20734万元贷款找到自己的\"郎君\",其中占88.60%的共18360万元贷款浩浩荡荡\"下嫁\"全市农户、农业经济组织和农村工商业主,与去年同比增长26个百分点。依靠信贷杠杆的调节作用,农村信贷资金得到了有效配置,使当地农村逐步完成了由\"信贷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信社从中也获得巨大回报,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同比提高了,贷款利息收入也大幅增加。一种农村信贷良性循环机制正在北流市逐步形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