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来源:乌哈旅游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是指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 一、洋务运动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中央:地方:)

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建立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培养人才。 性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评价:P30

二、戊戌变法 早期的维新活动:

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成立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基本形成。 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时间:1898年6月—9月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变法图强

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性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辛亥革命 革命党的创建

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中国同盟会:成立时间:1905年 成立地点:日本东京 创建者:孙中山

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

地位: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时间:1911年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高潮: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结果: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教训: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走不通。

四.新文化运动

背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兴起: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进步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口号:民主和科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内容:前期: 后期: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

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特点: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归纳与对比 中国:

器物制度思想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西方:

思想制度器物

文艺复兴或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 启蒙运动

启示和反思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 中国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只有无产阶级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后的成功。

学习的精神: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甘愿奉献,救国救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有人认为:中国的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19世纪中后期是“器物变革”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联系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器物变革”和“制度变革”所指的是什么?

(2)从上述历史变革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器物变革”指:洋务运动;“制度变革”指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一个国家的近代化进程必须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必须要适合本国具体国情。

2、简答: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中国的近代化在艰难中起步。

①中国近代化历程先后主要经历了哪四次重大运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②这四次运动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一位)

洋务运动:李鸿章、张之洞等;戊戌变法:康有为、梁启超等;辛亥革命:孙中山、黄兴等;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

③这四次运动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主张 师夷长技(或自强、求富);

维新变法(或变法图强,或兴民权发展资本义); 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或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民主与科学。

④这些思想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

⑤从这些思想主张的发展变化,可看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有什么特点? 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地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改变封建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或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变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