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六届文化哲学论坛综述

第六届文化哲学论坛综述

来源:乌哈旅游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

——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暨《学海》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高立伟 朱其东 内容提要: 文化哲学视野中,“符号”究竟意味着什么?其功能与意义何在?是理性世界的演绎?还是人类文化与精神的表征,仰或是人存在的另一种指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似乎给出了某种答案。但卡西尔的符号文化哲学忽视了实践劳作、行动逻辑、社会关系等维度的思考,而使得鲜活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陷入泛符号化、抽象化的历史窠臼。当今文化哲学研究,已经无法满足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跨越,而指向现实或实践批判的领域,以实现文化哲学的责任担当和现实使命。

关 键 词: 文化哲学 符号 责任担当 实践指向

2010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江苏省社科院《学海》编辑部、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承办的“文化哲学视野中的符号——第六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暨《学海》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北京、西安、武汉、南京等地的科研机构、高校以及理论报刊、学术期刊等3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本次论坛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呈现并延续着历届“中国文化哲学论坛”独具特色的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的景象。

一、引子:卡西尔及其《符号形式的哲学》

研讨会在石福祁博士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符号哲学,特别是《符号形式的哲学》文本解读中开始。他认为,卡西尔在洪堡大学任职期间的研究,对卡西尔自己的哲学是决定性的。因为在那里卡西尔发现,艺术、宗教、神话、语言等不仅仅是毗邻而栖,更是按照某种规则相互关联,共同维系在一个普遍的观念之内。卡西尔正是从歌德、迪昂、赫兹等那里受到“符号”和“符号形式”概念的启发,认为符号的功能恰恰在于把普遍性承载在特殊性之中,而作为符号形式的语言、神话、技术等都是人类精神之功能的不同方向和维度而已,这样《符号形式的哲学》应运而生。通过对《符号形式的哲学》(三卷本)的分析,石福祁认为卡西尔对这样一种普遍理性的文化哲学做了两个方面的论证:一是人类学的论证,二是现象学的论证。卡西尔正是在这种论证过程中,以独特的方式参与了“语言学转向”的进程和“现象学”运动。但是以“符号”为核心概念的卡西尔文化哲学,最终也是最大的缺陷在于实践维度的缺失。因为,卡西尔向我们高扬着通过“符号”创造而不断求得解放的浪漫主义旗帜,然而他没能告诉我们在一个具体的伦理、政治、社会关系中,人、符号、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本质关系究竟如何?而作为中介的“符号”的功能与意义和现实指向在哪里?人又是如何才能求得最终自由和解放?

因此,与其说卡西尔的哲学是一种行动哲学,毋宁说是一种世界观哲学。石福祁博士的发言点燃了论坛热烈讨论的引子。

二、为何是符号?为何是卡西尔?

为何聚焦“符号”?为何选择卡西尔?有学者首先对此提出了设问性质疑。许明教授认为,卡西尔提出的符号形式哲学,在一百多年前意义非凡,但一百年后的今天再研究卡西尔符号哲学的意义何在?对中国的文化发展有何帮助?陆杰荣教授也预设性的发问,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接着他指出,就文化哲学的全貌而言,卡西尔只是一条思路,一个解释,但这种思路和解释,对中国文化及现实问题有多大推动作用?针对这些疑问,多位学者作了回应。霍桂桓教授认为,尽管在卡西尔那里没有真正解决文化、符号、哲学等问题,但关于卡西尔及其符号文化哲学,可以说还是一座没有开发的“金矿”。因为,西方系统整理研究斯洛笔下的两种文化以及两种哲学问题的学者,卡西尔是无人出其右;石福祁博士指出,卡西尔想把西方从近来以来所开创的理性危机之中拯救出来,他这种希望和行动的背后肯定有一个伦理的,或政治(实际上是实践)的动机蕴含其内,如果不去挖掘,就无法理解卡西尔的文化哲学是以人类学为基础而建立的。而理性和自由的张力问题,最终成为近代以来工业化、科技化现实境遇中西方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由此,文化哲学不单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而卡西尔的符号哲学所蕴含的内在诉求和现实意义就在于此;张曙光教授对选择卡西尔及其“符号形式哲学”作为切入点是否恰当阐释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卡西尔抓住了文化的核心而找到了“符号”这个关键词,试图从“符号”的意义去解读整个文化和哲学,应当承认这是一个很关键的资源,卡西尔看得很准,有其独到之处;何蔚荣主编则认为,在西方哲学世界,卡西尔奠定了一个文化哲学的典范,为我们研究文化哲学提供了一个范式,其符号形式哲学,整体感觉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即符号、文化、客观性、意义、功能。另外,卡西尔提出的符号概念是一个意义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综合,其文化哲学既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邹广文教授认为,今天研究卡西尔及其符号,可能是一个很旧很老的话题,但不是一个过时的问题。只要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就不存在过时的嫌疑,只是存在解释问题的不同方法。卡西尔把“文化”或“符号”作为他的言说范式,实际上是在回答海德格尔提出的问题。因为卡西尔看到了海德格尔所说的“用理性去把握存在”,即用理性来概括全人类的本体实践的偏颇性,而不认同海德格尔将人类全部的生命本体实践活动完全归结于“理性”二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卡西尔将哲学引向了----除了理性之外,人类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以及现实实践空间,他不仅给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作了一个划界,并且还打开了走向人类文化世界的通道,深入到人类世界本身,把人的本质置于自身活动之中,这就是今天读他的著作所得到的启示,也是我们今天选择卡西尔,选择符号作为论题的理由;李鹏程教授认为,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卡西尔及其符号哲学具有合法性。但我们现在研究卡西尔应该包括理解、反思、批判

及否定,这样合法性的内容就更为丰富和坚实;邴正教授指出,卡西尔及其符号哲学是一个很好而有意义的切入点,卡西尔是文化哲学上的一个转折点,即从哲学问题转向文化问题;何萍教授在分析了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思想理论渊源以及诗歌等文学资源的基础上,肯定了其超越新康德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论意义。其他学者在各自的发言中,也隐含并肯定了选择卡西尔及其符号哲学作为切入点的意义。

应当承认,在当代中国哲学文化中,卡西尔确实是惟一一位有着深刻而现实影响的新康德主义思想家。是否可以说,如果意大利哲学家维柯是人类文化哲学的开山鼻祖,德国哲学家和诗人赫尔德以及法国哲学家卢梭是人类文化哲学的重要奠基人,那么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就是人类文化哲学的系统集大成者。卡西尔不仅是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更是现代符号哲学的创始人。他以“人是创造符号的动物”为出发点,勾勒了人类发展及人类文化的所有创造物——语言、历史、艺术、宗教、神话等的整体构架,正式提出了“人类文化哲学”的概念,标志着人类文化哲学的正式诞生,重新确定了哲学研究的主题。他的思想视点,体现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智慧,在文化多元与倡导创新的今天,仍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三、符号哲学的功能与意义及其缺憾

符号哲学的功能与意义何在?在卡西尔的整个文化哲学中符号是一种怎么的功能性概念?当今的现实关照中,其又有何种缺憾?对这些疑问,与会学者阐发了各自的思考。

李鹏程教授认为,符号的功能性问题最初重视的就是卡西尔,也是卡西尔整个符号问题的核心,卡西尔本人也非常清楚的说明自己的符号概念不是一个知识概念或认知概念,而是一个功能性概念,符号活动的功能就是把人与文化联结起来;石福祁博士认为,符号的功能恰恰在于把普遍性承载在特殊性之中,而作为符号形式的语言、神话、宗教、科学技术等都是人类精神之功能的不同方向和维度而已,符号具有把印象转变为表达的功能,符号是形式和意义规约的桥梁;霍桂桓教授指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不仅蕴含了理性的功能,而且其希望通过“符号孕义”概念及其功能去打通理性与非理性两种知识之间的某种通道,以实现其哲学世界中的符号功能,但似乎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在卡西尔那里,符号的功能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但这并不会消弱卡西尔所代表的符号文化哲学之历史性意义。

符号哲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对人类文化的开创和对人类文化世界的重建。具体到卡西尔的文化符号哲学,它的意义在于不仅创造了文化的某种现实,也创造了文化的某种理想世界。卡西尔揭示了文化哲学的一个运动逻辑,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的循环程式,因此,“人—符号—文化”成了三位一体,而“人的哲学—符号形式的哲学—文化哲学”也就自然成了同一的哲学。他的这种符号观(符号哲学)既没有割断形式与实在的关系,但也没有把形式与实在看成必然的因果链条,因此具有较强的辨证性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为我们呈现了考察人与文化关系的崭新方法论视角。当

然,卡西尔把语言、宗教、神话、科学这些符号形式对文化重建的价值与功能,尤其是对建设理想世界的力量推崇到了极至,这无疑从另一个侧面凸显了其文化哲学的某种缺憾或并不完美。

基于卡西尔符号文化哲学的并不完美,霍桂桓教授同时指出,卡西尔一方面强调一切符号都包含理性,另一方面又说神话、宗教、语言等不同于纯理性之物。那么,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的论证是一种没有分析的纯粹描述?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不能用明确的理性语言、清晰严密的手段去研究文化以及非纯理智的、非形式逻辑的事物,那么在何种意义上,文化哲学研究是可能的,这也涉及到我们究竟有多大的学术合法性和依据来研究文化哲学问题;张再林教授从分析人类符号系统及其特征的角度指出,卡西尔符号文化哲学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缺乏审美符号的身体维度,甚至流于符号违心主义。张再林教授认为,人类存在两大符号系统,一是意识符号系统,二是身体符号系统。其中身体符号系统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亲身性特点,而不是去身性,也不是一种概念系统,是一种有血有肉的系统,实质上是对生命意义的一种象征;第二,互文性特点,而不是独白性,不是西方的意识符号系统、科学符号系统;第三,家族性特点,而不是个体性或整体性,而西方符号系统要么和分析主义一样还原于个体,要么像结构主义一样强调整体。卡西尔的符号哲学还停留在意识符号系统层面,没有进入身体符号系统的维度,这是一大缺憾;李鹏程教授认为,尽管卡西尔确实用“符号”这一特殊功能性概念将语言、神话、宗教、科学等八种范畴概括一体,但其符号性劳作(work)、制作、劳动等活动,仅仅是一种“精神劳作”,从人类实践和实际生活的角度看,还是用理性把非理性的东西全部发展到了理性的境界。由此,李鹏程教授认为卡西尔的符号不是一个价值性判断,而只是功能性判断,或者说工具性判断。他同时指出文化哲学研究的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活力或生命力之物,一是符号形态,卡西尔强调的是形态,即作为形态或形式的符号,而缺乏真正的活力或生命力之物的研究。这应当成为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孙其昂教授认为卡西尔的符号哲学理论并不彻底,有所缺憾。他指出对符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层次,即“功能符号—价值符号—意义符号”,它们是一个递进上升的关系,但卡西尔似乎停留在第一个阶段,最多只涉及到了第二个阶段,即价值符号。

卡西尔超越前人,以发生论的方法对人的本质研究转到历史生成、演变、发展等动态方式考察,打开了走向人类文化世界的通道。但其思考并没有完全超越近代理性哲学批判的界限,在这意义上,卡西尔只是一位近代哲学家。他从符号学范畴解读人,而把人淹没在“符号”的汪洋之中,忽视了从实践维度、行动逻辑、社会关系中去解读人及人类文化、人类社会,由此得出的人还是抽象的人,使得鲜活的社会现实和文化陷入泛符号化、抽象化的历史窠臼。

四、行动与实践指向:符号与文化哲学的现实使命

我们身处“符号化”的时代,推动着“符号化”的进程。物质、权力、货币以及技术工具等无一不是符号的象征。究竟是符号异化了人类,还是人类异化了符号?后工业文明的当今时代,人类文化将往何处去?而符号与文化哲学该有怎样的责任担当和现实使命?

随着会议讨论的深入,与会学者的思维已逐渐指向论坛主题的核心之维。石福祁博士认为,实践维度的缺失,使得卡西尔文化哲学与其说是一种行动哲学,毋宁说是一种世界观哲学。人们是需要某种世界观哲学,以便理解世界整体,但更需要某种行动哲学、实践哲学,以便拯救世界;何大平教授认为:理性的方式到一定时侯,把很多不是符号的事物也符号化了,当务之要是开出处方,这个处方就是最终导向实践,就是怎样回应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问题;陆杰荣教授指出,文化哲学实际上是对工业文明的一种批判,即怎样理解现代性?怎样消灭“资本逻辑”,消解“权力结构”?为此,应当把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资源而给出中国文化哲学的解题范畴及范式。而这个范式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旨是一样的,即批判现实,在批判现实中来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李鹏程教授认为,当今我们在用工业文明毁掉工业文明,用科学毁掉科学,这种工业符号系统的运作将带来人类不可预测的灾难。从西方理性启蒙以来,造就了整个现代西方文明。但如果继续沿着理智主义或者唯智主义的思路来解答今天工业文明的问题是没有出路的。我们通过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研究,找到一条批判工业文明的普遍性路径,这也许是可能的。但我们是否能用文化哲学的方式去见证中国新的工业文明呢?这需要深入思考;张曙光教授对卡西尔的符号系统仅仅是一种形态或工具而只显现其功能性的判断持赞同意见,但同时又指出,在卡西尔的符号哲学当中应该还隐藏着一种价值理性在内。他用“亲兄弟、明算账”的中国俗语来隐喻本体论与认识论之间如何克服“二元对立”关系的价值意蕴。他同时认为,作为当代研究者,不应仅仅局限于卡西尔“符号哲学”一个资源去研究“符号”问题,比如当今的金融危机,符号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严重脱节等,都可以从符号学角度做深入的思考,这也就要求我们进入现实,进入当今时代的现实问题系统,尤其是当今“符号化”时代,如何超越工业文明而达到生态文明?这些都值得深刻反思;鉴传今编审从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文本观”问题出发,认为在研究文本时要有现实指向,不能除了概念分析还是概念分析,而应该努力使现实重新回到我们的心中,用人文之光去审视理性科学主义的工业文明,关照当代现实问题;张再林教授认为,西方的文化符号研究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问题意识,二是突出救赎意识,正是这两种意识,西方的符号学成为一门显学。就问题意识而言,西方哲学家极力主张关照现实,如人的异化,人的自由等问题;而救赎意识指主张用符号哲学来解决“科学符号”的困境,强调对自由的追寻,突破“科学符号编码”对现实的人的控制,这样在他们那里符号学的思考,不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或者说更是一个行动和实践问题。因此,作为知识分子,应该要有现实关照的情怀,需要西方人那种问题意识和救赎意识,甚至是行动意识,这才能显现我们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和良知,展示作为文化哲学及其研究者的责任担当和现实使命;邴正教授指出文化哲学研究有三条

路径。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路径;二是研究方法的跨学科路径;三是内容的建构上要沿着文化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出发。所有纯哲学思考、纯历史学思考、纯符号逻辑学思考,都不足以完成系统的文化哲学研究。总体来说,当代文化哲学研究要指向人们的生活世界,促进文化哲学的行动与实践转向,实现文化哲学的责任担当与现实使命。

其他与会专家学者也都分别从卡西尔文化哲学文本切入,探讨了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意义,对卡西尔提出的文化研究方法论、人--文化--符号的内在逻辑、中西方文化的互动机制、文化哲学研究面对当代中国精神生活焦虑、意识形态建设等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

在黑格尔眼里,人是精神和意识,意识是根本;在卡西尔眼里,人是符号和文化,文化是根本;而在马克思眼里,精神、意识,符号、文化,肉体、感性等都内在于人及人的实践之中,实践是根本。也许,符号为人类创建天堂的同时,也为人类准备了地狱。符号似乎已经并继续在异化人类。伴随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符号本质似乎也越来越强势,而人的天性与本能却在符号化的进程中逐渐退却。所以,当今的文化哲学研究,是否已经无法满足从理性批判到文化批判的跨越,而要将文化哲学进一步引向现实或实践批判的领域?以实现文化哲学的责任担当和现实使命,这将是“中国文化哲学论坛”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又一责任追求和推进动力。

《学海》杂志主编胡传胜和《哲学研究》杂志编审鉴传今分别主持了上午的会议,河海大学黄明理教授和辽宁大学陆杰荣教授分别主持了下午的会议,研讨中,文本与历史互释,理论与现实对接,专家发言踊跃,气氛热烈,交锋尖锐,思想活跃,具有浓厚的学术氛围,体现了哲学学人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研讨会取得了积极成果。据悉,下届研讨会将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

(注:笔者在综述中,参阅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以往发表的相关文献,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如苗伟、李恩来、罗洁清等作者的相关文献,特致谢意!)

作者简介:高立伟、朱其东: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