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民歌类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民歌类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来源:乌哈旅游
民歌类歌唱教学的策略研究

石思

【摘 要】纵观当前世界上有重大成就的音乐教学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大多是以民歌作为教学基础进行的,通过对音乐本质的挖掘来进行人性的教育.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民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民歌类歌唱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1页(P30)

【关键词】民歌类;歌唱教学;策略 【作 者】石思

【作者单位】常州市武进区东青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在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世界中,民歌是其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生动的展现了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对于西欧国家来说,他们一直对音乐有一种深厚的情谊,想借民歌来继承与发扬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良好的美德,民歌在他们心中已深深扎下了根。我们可尝试着将本土民歌贯穿到中小型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孩子们从民歌中感受到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民歌中了解自己民族,并进一步继

承与弘扬民族精神。教师进行音乐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总结出一套适合该类民歌的课堂教学方法,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能激发他们去用心感受美并发现美,从而为民族音乐的审美打下一定的基础,最终达到民族音乐源远流长的目的。

一、从民歌节奏教学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节奏是音乐教学的首要环节。儿童对音乐的首次印象就是节奏,它也是吸引孩子眼球的最重要的因素,因而进行节奏练习是首要一步。我们都知道对节奏最先做出强烈反应的是我们的身体,身体经过一系列的运动可将节奏感巧妙的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进行歌唱教学中,一定要通过身体的运动感来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从而提高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众所周知,在很多少数民族音乐元素中,大部分音乐都与身体的运动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像云南彝族地区特有的《阿细跳月》,它的主要动作就三步:一是蹦跳;二是拍掌;三是跳转,韵律感强,节奏欢快。还有白族的打歌调、霸王鞭调,甚至是香格里拉地区的藏族民歌等都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动作或舞步加以练习,强化学生的韵律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从简单的原地舞步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体的跳动中区感受动态的变化,去亲自感受音乐的节拍,再深入的向学生介绍旋律相关知识,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中体验音乐的美感,跟着音乐的节奏去自由的运动,从音乐中去自行创造表现与他们听到的音乐相应的动作,孩子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且每个人对自己听到的音乐都有不同的见解,也会有不同的反应,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加强民族语言教学,增强民歌的艺术感染力

民歌属于一种民间歌唱艺术,它的起源与发展与本民族语言的发展息息相关。因而我们在进行桂西北少数民歌的教学中,要重视民歌中民族语言的发声方法与发声技巧,让民歌真正唱出民族的特色。对于少数民歌来说,它主要是一种汇集民族文学、

音乐以及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先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来明确其文学性。我们所熟知的桂西北民歌,他们大都是以口头文学的形式存在,但有少部分是以诗化文化语言的形式存在,像自创民歌《松佬姑娘去走坡》中的某些句段:“走过弯弯的山路,走过弯弯的小河,一路笑声脆,口头西山落。走过古老的岁月,走过多情的欢乐,一路歌声吃,村寨都应和。醉红了花一样的笑脸,甜透了心窝。”语言幽默诙谐,句式结构整齐,体现一定的韵律感,更彰显了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生动,让作品更亲近民心,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三、注重民歌声腔艺术教学,展现民歌的旋律变化

在民歌学习中,无论是歌词的学习还是曲调的学习,都要求演唱者通过声腔进行表现。其中声腔指的是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时的共鸣腔体,主要是由气息振动声带、对口腔与唇、齿、舌之间的联合发生部位以及在腔体当中声音所产生共鸣的位置等共同构成的。在民歌教学中,音乐旋律出现不断变化现象称作“调”,歌声的运转过程则称作“腔”,我们通常将“调”和“腔”共同称为“腔调”,由于腔调需要通过演唱者的声音进行表现,所以一般情况下也被称为“唱腔”。例如在桂西北民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声腔教学方法有“宽嗓”教学,例如侗族大以及彩调等;还有采用真声和假声相互结合的“窄嗓”教学,例如白裤瑶的细话等;此外还包括利用额窦高位置发生的“甩腔”教学,例如北壮情歌等。教师可以在民歌类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在演唱民歌时对声腔的运用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继承本土音乐,传扬民族文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音乐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话题,而且还是今后全世界音乐创作与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民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直接参与演唱,亦或是自创音乐作品。教师通过对乡土民歌的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特征,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民间艺术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在民歌学习中加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张贵.论歌唱教学中学生自信心理培养的必要性及其策略[J].大众文艺(理论),2009,10:132-133. [2] 王小岩,苗颀.感悟山东民歌的淳朴、清新—记歌唱教学《沂蒙山小调》[J].大众文艺,2013,05:259-260.

[3] 郭声健.让歌唱伴随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关于中小学歌唱教学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0,06:89-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