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6期 第21卷 总第101期 No.6,2010 民族教育研究 Journal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 for Ethnic Minorities V01.2l General No.101 民族认同:民族基础教育课程 知识选择的逻辑起点 金志远 (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 [摘 要] 民族认同是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逻辑起点。这是由民族认同的主体与民族基础教 育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同一性、民族认同的客体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客体的共通性、民族认同的目 的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目的的一致性、民族认同的依据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依据的等同 性所决定的。 [关键词] 民族认同; 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 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10)06—0042—06 关于什么是民族基础教育及其课程知识选择 认同的主体问题。因此,认同主体是民族认同的 一的逻辑起点,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研究和回答。我 个有机组成部分,离开了认同主体则民族认同 们认为,民族认同,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的 逻辑起点,这是由民族认同的主体、客体、目的和 是不完整的。认同主体与知识选择主体关联密 切。有什么样的认同主体就有什么样的知识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认同主体 或选择主体就会有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类型。 依据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主体、客体、目 的和依据的关联性所决定的。 民族认同在理论层面涉及“谁认同”、“认同 认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基本上是从个体 与群体的关系角度来理解的,每个人都会属于不 同的群体,而每个群体——不管意识到还是没有 意识到——都会有自己的标识。社会成员总是试 图依靠这些标识来确定自己的身份。民族认同, 什么”、“为什么认同”和“怎样认同”等四位一体 的基本问题。其中,“谁认同”涉及课程知识选择 主体问题,“认同什么”关联到课程知识选择的客 体问题,“为什么认同”涉及课程知识选择的目的 和依据。相应地,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也 即族群认同,“可以理解为多民族国家内的各少 数民族及其认同。对民族个体而言,是他们完成 民族社会化的必然选择并将其归属于其所认同的 族群及其文化之中,对民族群体而言,这一层次的 由主体、客体、目的和依据等构成。 一、民族认同主体与民族基础教育 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同一性 民族认同的主体性,既要回答谁来认同,涉及 [收稿日期] 20lU一03—06 认同主要表现为在极力维护本族群的利益及其文 化”。l】 顾名思义,民族认同首先是以民族的身份 [作者简介] 金志远(1965一),男(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西 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 论、教育政治学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强化民族认同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项目号:08XMZ04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42一 出现的,昕以民族认同即是民族成员在对民族整 体的认同心理和民族成员之间的认同心理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高度自觉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是“一 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 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 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 认同是“建立在共同 体成员共同特性基础上的、区别于他者的共有身 份与形象,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民族认同 即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 附。 民族的四大特征,即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 域、共同的经济生活以及以共同文化基础上的共 同心理素质等特征都离不开主体问题。也就是说 谁的语言、准的地域、谁的经济生活和谁的心理素 质。民族认同就是民族主体性的确立过程,没有 民族主体性就不存在民族认同的问题。在民族认 同过程中,人可以说是核心和基础,他既是民族认 同的对象和目的,更是民族认同的主体。 民族认同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人的主体性,民 族认同要有认同的主体,而且是侧重于本民族群 体。在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选择实践中要坚持 族群为本,即“族本”。知识具有情境性、价值性 和文化性等特性。而从知识的这些特性可以得 知,知识具有主体性。不同情境、价值和文化的知 识具有不同的主体。不同主体拥有的知识为不同 的主体人群服务。而拥有不同知识的主体,就具 有不同构价值观念、态度和理想。而不同的价值 观念、态度和理想,就决定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诉 求。不同的知识型具有不同的知识主体。少数民 族教育是由本民族实施的一种教育类型。按照本 民族的意愿,传递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经验,培养少 数民族成员的社会活动。民族教育的主体是本民 族成员,教育都属于一定的民族的,具有民族主体 性。有研究者认为,“民族教育是各民族的教育。 世界上,任何人都是属于一定民族的,任何民族都 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 说,世界各民族的教育都属于民族教育的范 畴”。 有人撰文指出:“这里所说的民族教育,是 指我国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它是少数民族按照 自己的目的、要求和方式,对本民族受教育者的 德、智、体诸方面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 统的影响活动。” ‘民族教育是伴随着民族的形 成而产生的。它与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相比,具 有如下特点:一、教育者以本民族成员为主,受教 育者必须是本民族成员。二、教育组织形式和教 育方式由各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风俗习惯、 语言文字等决定。”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培养 其新一代的社会活动,是根据本民族的要求而对 受教育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 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的人,为 本民族服务。” 可见,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少数民 族自身具有自主性、主体性,按少数民族自己的目 的、要求和方式对本民族受教育者进行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首先,二者的主体均由本民族 的成员来承担 、冈此,应以民族认同主体的要求来 确立民族教育的主体。反过来,民族教育的主体就 是民族认同的主体,二者应有文化联系。“任何人 都必然隶属于某一民族,是某一民族的成员,不是 民族成员的人是不存在的。任何教育都是某种文 化的教育、任何文化又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文化。因 此,任何教育必然是某个民族的教育。教育从属于 一定的民族,任何教育都是民族教育,无论是原始 民族教育、古代民族教育、现代民族教育,还是多数 民族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川 其次,作为课程知识选择主体的人总是受到 民族文化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而任 何人都不是抽象的,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所属和赖 以成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态环境。每个人从其 出生落地,到咿呀学语和进入学校,都是伴随着元 可选择的民族语言、生态环境、生活习惯、游戏、神 话故事、体育、艺术、道德、礼仪等逐渐长大的。这 种来自民族文化的影响,会因民族所属的不同而 显现出明显的差别”。 民族文化也影响主体的 文化观念和行为、态度。“民族文化是个体从自 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上达伦 理、道德、意识形态层面。下至大众日常生活,如 谈吐、着装等行为小节,都受到细密而严格的统摄 和规约。民族文化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它是先 在的,我们每个人被出生在既成的文化土壤中。 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其‘社会化过程’是具体、独 特而又复杂的‘文化化’过程,伴随着生命过程的 始终。民族文化对学生而言不是虚幻的,而是实 实在在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日常生活所用 的文字、道德观念和审美体验等。而课程传递文 化不是消极、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过 程,是学习昔与一定的文化在相互作用中完成和 实现的”。 由此对我们的启示是,民族文化必然 ~43— 影响主体的文化观念的形成。 与此同时,二者具有的共同的民族意识。对 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和坚持、发展本民族文化 教育的民族意识,是民族认同主体和民族教育主 体的共同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是对本民族 的认同和发展本民族教育的重要动力。这种民族 意识的强弱,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意识越是强烈,他们维护本民族教育的勇 和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民族认同。 民族认同一定涉及认同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 问题,一定要有认同的指向,否则是不完整的。民 族认同要认同某一个民族的文化、语言、地域、宗 教、生活方式等等对象。认同涉及的内容有形象、 身份、符号、记忆、文化、传说和历史,并且表现为 一种社会心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被认为是 一种“想象的共同体” 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气就越大,发展本民族教育的信心就越足,越是能 比如卡拉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体对本族群的信念、 够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确立本民族的教育的位 置。世界各少数民族大都具有维护和发展本教育 的强烈的民族意识”。 二、民族认同客体与民族基础教育 课程知识选择客体的共通性 民族认同的客体性(对象性),即认同什么? 这涉及认同的客体问题。民族认同中要认同什 么,应有所指向。认同客体与知识选择客体非常 关联。有什么样的认同客体就有什么样的知识 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认 同客体或选择客体就会有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类 型。知识具有情境性、价值性和文化性等特性。 而从知识的这些特性可以得知,知识具有客体性。 不同情境、价值和文化的知识具有不同的客体。 不同客体具有的知识为不同的特性。而具有不同 知识的客体,就具有不同的知识性质、知识类型和 价值。而不同的知识性质、知识类型和知识价值, 就决定着知识客体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民族认同是一个由“民族”和“认同”两个词 构成的复合词。在这个复合词中,“认同”既可以 理解为名词形式的“认同的对象或事物”,也可以 理解为动词形式的“认同的行动”。这样,“民族” 既可以做定语,也可以做状语。由此,我们可以把 民族认同理解成“民族的认同”与“民族地认同” 两层含义的综合。前者指认同的对象,即认同的 客体,后者指认同的方式或状态。即认同的主体。 事实上,认同的对象和认同的方式或状态不是截 然分开的。首先要有认同的对象,这是认同行为 发生的前提,其次才能依据对象作出认同的行动。 因此,民族认同一词本身就综合了这两层含义。 认同的对象和认同的过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 系。本文是从上述两层含义来分析和把握民族认 同这一词。这样分析和理解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 ——44—— 态度,以及对其族群身份的承认。克姆和吉尔凡 德则认为族群认同是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 是通过他或她在一个族群中有关成员身份的知 识,以及与这一成员身份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情 感而获得的。而拜登认为,基于:(1)个体对自己 族群的文化,对他们父母的族群的文化,以及这种 复合文化的了解、熟知和参与程度;(2)个体对自 己族群的成员资格,对自己的族群,对父母的族群 以及对这种复合族群归属的适应程度。虽然这些 定义不一定全面、准确,但都是从认知、情感、行为 等角度来具体解释某群体的族群认同。 民族教育必须采取适合于少数民族发展的民 族内容和形式,在教育客体中本民族文化含有相 当的比例。教育客体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主体 (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认识的对象。对教育 者来说,其认识客体有受教育者以及所教的教材 与有关的事物;对受教育者来说,其认识客体有教 育者本身的言行和施教影响、所学教材以及有关 事物”。… 可见,教育客体一般就是指教育内容。 “没有丝毫民族特点、民族内容、民族形式,即使 是对少数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也很难说是少数 民族教育。适当的民族内容,是少数民族教育的 核心问题,是构成少数民族教育的根本条件”。 教育的客体是知识。由此可知,民族教育的客体 是民族知识。它是具有民族性的。“民族教育是 伴随着民族的形成而产生的。它与我们通常所说 的教育相比,教育内容包括相当比重的民族传统 文化”。_5l‘‘有人说少数民族教育的本质是传授本 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社会活动”。 由上可见,民族认同和民族教育,二者的客体 就是本民族的文化和知识,应有同构性。因此,应 以民族认同客体的要求来确立民族教育的客体。 反过来,民族教育的客体就是民族认同的客体,二 者是基本一致的,民族认同的客体可以成为民族 教育的客体。这是因为,文化总是一定民族的文 少数民族则可能在公民身份与族群身份之间有不 化,民族的认同实际上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民族文化是民族教育活动的基础,民族教育的内 容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亦即,民族认同的对象和内 同程度的摇摆,在国家认同、公民身份和族群意识 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三角型关系”。 文化认同的 关键是文化自觉。“认同是一种定位,为的是获 容也制约民族教育的内容。民族教育及其客体作 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族文化的传播、 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教育是继承、传播 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民族文化是民族赖以存在 得归属感;认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让学生认识 世界和人类;认同是为了积极的世界参与;文化认 同的关键是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表现在“对民 族文化的热爱、对外来文化的尊重;表现在对民族 的重要条件。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每个民族 都要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给下一代。民族文化代代 相传,主要是通过民族教育进行的,其方式方法虽 然多种多样,但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教育,最重要 的阵地是学校。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由于基础教 育具有基础性、全民性、地方性、法定性,与其他类 型教育相比,在传承民族文化中有决定性的作 用”。 三、民族认同目的与民族基础教育 课程知识选择目的的一致性 民族认同的目的性,即为什么要认同?民族 认同总要有价值诉求。一个民族对本民族的文化 进行认同,其最终原因是什么?到底是追求什么? 民族认同的目的就是培养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 知、归属感和亲近感。 认同目的与知识选择目的非常关联。有什么 样的认同目的就有什么样的知识观、就会有什么 样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认同目的或选择目的 就会有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类型。知识具有情境 性、价值性和文化性等特性。而从知识的这些特 性可以得知,知识具有不同的目的。不同情境、价 值和文化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目的的知 识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目标。而具有不同目的的知 识的,就具有不同的知识主体、知识性质、知识类 型和价值。而不同的知识主体、性质、知识类型和 知识价值,就决定着知识主体、客体具有不同的目 标、功能和作用。 任何民族或族群应有本民族的认同性和多元 认同性。“对一个具体的社会成员来说,个体与 群体的联系是多重性的,他不仅认同自己是国家 的公民,也认同自己隶属于某个族群。在一个存 在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中,通常国家意识和主 体民族的民族意识一致性较高,因而主体民族对 公民身份的认同也相对明确,而在一定的情况下, 文化价值的理解以及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 使用;表现在文化能力的提升,用自己的眼睛去作 文化观察,用自己的嘴和笔去表达和传播”。¨ 可 见,在一个民族或族群的多元认同中,对本民族的 认同是不可缺少的。 民族教育,从其目的性上来看,具有两个层 次:培养、提高民族认同和提高民族素质。当然广 泛意义上的民族素质理当包含了民族认同。民族 教育的社会价值主要在于培养民族情感、传播民 族意识、引导民族行为,和谐民族关系。民族教育 的个体价值主要在于引导民族方向、激发精神动 力,塑造个体人格、调控品德行为。民族教育必须 为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为少数民族的政治、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服务。尽管一般教育也 为民族地区服务,但“少数民族为少数民族服务 的目的性更强、更明确、更直接”。 少数民族的 教育目的具有本民族性。“有人认为:凡是以提 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为 目的的学校(包括民族班、集训班)的教育行政设 施及文字规定等,都可以称之为少数民族教育。 把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和为少数民族培养人才 为目的,作为确定少数民族教育重要标志是正确 的”。_4 民族教育的目的是为民族成员所进行的 教育。有研究者认为,“FI本《大百科事典》指出: 民族教育是指对作为有着共同文化的集团的民族 成员所进行的培养他们具有能够主动地追求自己 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度和能力的教 育。” 甚至有人认为,“在终极意义上讲,少数民 族教育并不一定非得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大量传 授本民族文化,与这些相比,最重要的是培养该民 族的民族精神。不管是否使用本民族文字,还是 其他,只要能够培养这种本民族精神的教育,就是 民族教育。” 可见,民族认同目的和民族教育目的,二者均 存在为本民族服务的目的,民族认同的目的,即本 一45— 民族成员与民族教育的本民族成员的日的是一致 的。因此,应以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存、发展的要求 来确定民族教育的目的。反过来,民族教育的目 的也促进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民族教育的第一位 目的在于以民族及其文化为内容,根据学生的民 族个性特点进行教育,以培养完善的民族人格。 这是因为,“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人们才智和个性 的形成和发展,与其所处的具体文化背景密切相 关,一个人总是某个民族、某√卜地区、某个时代的 人。人的发展不能离开或超越一定的义化背景。 学生的文化背景,主要是指学生所属的民族、宗教 信仰、家庭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本人出生后的 经历等”。 “教育总是被它们所处环境的文化模 式和生活方式所制约,无论何处,教育都意味着为 个体能有效地生活于特定文化中做准备”。¨ 通 过民族教育活动,形成和巩固民族认同,是民族教 育的主要任务和目的。通过民族教育可以形成民 族自我和民族性格。而民族自我和民族性格意味 着民族共同体的成员确定了这样一个结构:~是 民族依属和民族忠诚,对某个民族及其系统的关 系的特殊意识;二是关于民族系统的专门知识和 感情;三是对民族活动的明确的观念。而这些正 是民族认同的目的所在。 四、民族认同依据与民族基础 教育课程知识选择依据的等同性 民族认同的标准性,即根据什么来认同,凭什 么要认同?民族认同的主体对民族认同的客体进 行认同,总要有理由。或者是否认同,基于什么来 认同,其判断的标准是什么?判断标准是客观的 还是主观的。认同依据与知识选择依据非常关 联。有什么样的认同依据就有什么样的知识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价值取向。不同的认同依据 或选择依据就会有不同的知识形式和类型。知识 具有情境性、价值性和文化性等特性。而从知识 的这些特性可以得知,知识具有不同的依据和基 础。不同情境、价值和文化的知识具有不同的依 据。不同依据的知识具有不同的主体、客体和目 标。而不同依据的知识,就决定着知识主体、客体 和目标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作用。 有研究者指出,“民族认同产生于社会交往 之中,有其自身的认同媒介和标准。这些媒介和 标准可分为外显和内在的两部分。外显诸如民族 ——46—— 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体质特征、物质文化等。内 在的如精神信仰、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民 族认同最主要的是强调‘同起源性’。‘同起源 性’包括起源地、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生活风俗 习惯等等。个体或群体在交往中,语言文字、宗教 俗等方面的同一,最容易导致认同感的产 生。” 族性可以成为民族认同的依据。有研究 者指出:所谓族性就是能够构成民族学群体的原 生要素。族性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依据族性的 认同。它可以有两层意思:一是族性本身,即原生 要素的认同;二是基于族性的群体的认同。人们依 据各自的语言、文化、血缘、出生地、种族和宗教等 感受亲情、寻求归属,这就是族性本身或原生要素 的认同。这些要素之所以被称为“原生”就是讲它 们反映着人的原初、本源,是人们藉以慰藉的 “根”。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它最能唤起人们的认 同。基于这种认同,人们自豪于自己的文化,展示 和张扬自己的文化,并对其他文化尤其是强势文 化形成一种对抗,从而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弘扬或 “文化民族主义”。基于族性的群体认同是更为具 体的认同。由于有了族性的概念,我们常用的一 些族体的划分就显得比较方便,一些族体概念的 区分也便比较容易。因为所谓不同的族体其实就 是因族性组合不同而形成的群体,大体也就四类: 民族、族群、国家、泛群或泛民族。 少数民族教育必须反映少数民族在语言、地 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 素质等方面的某些特征。民族教育必须体现民族 性。体现民族特征的教育就是民族教育。“民族 教育的性质,应该与民族有共通性。民族是共同 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民族 的共同文化特点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们共同体。 民族教育的性质应与民族的这四项基本特征相联 系的”。 又有研究者指出:“民族教育是指具有 少数民族反映在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 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方面的基本特征 的,并为其政治、经济服务的培养人的社会活 动。” 民族教育必须以本民族文化为基础的。 “一般来说,各民族的教育主要是以本民族的文 化背景为基础而进行的教育”。 ‘民族教育是指 对一个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活动以 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的文化传播和培 r}r}r}r}rL rL i5 6 7 8 9 {{¨ Mi:2 ]" ] 养该共同体成员适应本民族文化的社会活 教育的价值体现,另一方面又对民族教育提出了 动”。 因此,主张以民族特性和民族生存、发展 更高的要求。民族认同的标准和依据,要求以此 的要求来确定民族教育的依据。反过来,民族教 为依据、理念进行民族教育。民族教育就是要把 育的依据也促进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民族教育的 符合民族发展需要的、代表民族要求和主张,以特 第一位依据在于以民族及其文化价值为依据。 定的渠道和方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动员,以期得 可见,二者应有以民族特征为标准的依据。 到民族成员的理解、赞同和支持,整合民族意识, 民族认同的标准、依据也和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 规范民族行为,形成较高程度的民族认同。要达 背景为基础的,因此它与民族教育的依据是基本 到这个目的,民族教育必须要从现实民族发展的 一致的。民族认同的标准和依据,一方面是民族 过程中挖掘和提炼民族化的素材。 [参考文献] 王鉴,万明钢.多元文化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283. 塞缪尔亨延顿.我们是谁?[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 王锡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本体理论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18,l8,201,37,35,37,25,35~36 27.30. 宁文.浅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教育的地位[J].民族教育,1986,(2):10,10. 李红杰.民族教育学研究对象和体系浅议[J].北方民族,1992,(1).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6,380. 王军.教育民族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前言,280.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权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陈晓靖.从需求的角度看我国的民族认同[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86~87.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61,1619. 郭福昌.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6. 关凯.族群政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84. 成尚荣.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认同[J].教育研究,2007,(2):24~25,25. 耿金声.论民族教育的概念和民族教育的特点[J].民族教育研究,1991,(2):l1,15. 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4. 王希恩.全球化与族性认同[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 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J].民族研究,1998,(2). Ethnic Identity: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electing Course Knowledge in Ethnic Elementary Education JIN Zhi-yua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Huhhot,Inner Mongolia 010022) [Abstract] Ethnic identity i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selecting course knowledge in ethnic elementary education.It is decided by identical subjects,universal objects,the same goals and equal bases of both ethnic identity and the selection of course knowledge in ethnic elementary education.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ethnic elementary education;selection of course knowledge:logical starting point [责任编辑葛小冲]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