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课程与教学】
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王新民1,李运萍2
(1.河南师范大学教科所;2.河南科技学院职教所,河南新乡 453000)
摘 要:研究性学习,它的理念最早源于孔子和苏格拉底;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叶,研究性学习曾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倡导;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既有历史继承性,又有时代发展性,它将有力推动世界教育及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起源;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4)05-0081-04
近几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研究者都认为,“研究性学习”这一词语最早是由上海教科研究院普教所于1999年初提出的[1,2],按“提出者”的说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
[1]的方式去汲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但
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也就是说,要想深入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这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智慧,才能遇事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与孔子同时代的苏格拉底(比孔子晚80年)首创了“苏格拉底问答法”,又称“精神产婆术”或“助产术”。他的“问答法”就是一种在师生共同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辩论、讨论、揭露矛盾、克服矛盾,最终获得知识的方法。在他看来,产婆的任务不是生孩子,而是运用助产术帮助分娩的女人产出孩子;同样,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灌输既定的论断,而是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心灵深处的真理。他的问答法,经过其弟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努力而在后人中传播开来,后来被人们
[3]
命名为“发现法”或“发现性对话”。并且有人认为[4]“从这个意义说,苏格拉底最早提出了发现法”。
从涵义、理念和实践等诸多方面来讲,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却要久远得多,且其名称五花八门,如精神产婆术、发现学习、研究学习等。因此,有必要梳理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脉胳,弄清研究性学习的传承发展关系,借鉴历史经验,彰显时代精神。
一、古代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去探求真理、发现知识,而不是单靠教师的传授。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古代就有了研究性学习的萌芽。孔子是最早提倡启发式教学的,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还提出“叩其两端”的思考方法,从考察事物的不同方面入手,辨明是非,进而解决问题。《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而不要牵着他走;要鼓励学生,而不要压抑他;要指导学生学习的门径,而不要代替他作出结论。孟子指出:“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
由于孔子与苏格拉底都重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因而可以称为研究性学习的最早倡导者,他们的启发式教学和产婆术可以称之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初萌芽。
二、近代的研究性学习
18世纪初,法国兴起启蒙运动的浪潮。这个欧洲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在教育上的表现,就是尖锐批判教会控制的封建教育,号召人
收稿日期:2004-07-01
作者简介:王新民(1951—),男,河南临颖人,学士学位,河南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82
王新民,李运萍: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第5期
们从愚昧无知的宗教神学束缚下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法国的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倍尔等人或是启蒙运动的积极倡导者,或是启蒙运动的积极响应者,他们提出要尊重和热爱儿童,顺应儿童天性,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从经验中学习,主张通过“自然主义”的教育培养有理性的人,培养儿童的“主动探求”精神。这些正是研究性学习基本思想的体现,因而可以说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次大范围提倡,并且确实对后来的教育动中感受到了障碍,这样引起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该活动继续进行下去。②在学生意识到问题以后,他必须随着探索清楚地界定这个问题。③一旦对情境作过透彻的检查和分析,就会产生诸如活动怎样才能继续下去,或怎样将原先的活动改造为比较适当的形式等提示。④然后,学生就要推论出这些提示的含义。他要在头脑中想象,如何按每一个提示去行动,其结果各是什么。⑤最后,他要对通过活动最可能实现目的的提示、假设或理论加以检验。也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卢梭反对教给儿童空洞的书本知识,认为自然是知识的源泉,儿童应当从自然环境中获取认识资料而形成认识能力;因为空洞的书本知识和文字说教不能教儿童如何生活,只能给他们带来烦恼。他进一步指出,知识的学习不在于多寡,关键在于是否真正有用。在学习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上,卢梭强调培养儿童获得知识的能力的重要性,认为“我们想取得的不是知识,而是判断能力”,“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
怎样去发现真理”。[5]他认为,这样教出的儿童才有
可能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他要求教师应该“巧妙地使他产生学习的愿望,向他提供满足他的愿望的办法”,“向他指出通向科学的道路”,“教他怎样在需要的时候取得知识”等,[5]以培养儿童的独立判断能力。
三、现代的研究性学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异军突起。它在大力推进美国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了强烈要求。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适应工业化、民主化和科学发展的新变化,要求儿童必须具备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成为“民主社会的公民”。为此,又一次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这一次是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它把研究性学习推到了应用的层面上,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
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认为儿童的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经验的获得要通过“做”,在“做”中习得经验,从而掌握知识,培养思维能力。他说:“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
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6]这样,学生在做事
的过程中自然也学到了东西。杜威活动课程的学习方法是“问题教学法”,共有五个步骤:①学生必须要意识到一个困难,而且最好是在他所从事的某种活
是创设情境、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五个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部门和领域。1957年前苏联的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引起美国朝野的巨大震惊。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强调要提高学业程度和加强智力训练,培养“科技精英”,以适应科技、军事及空间竞争的需要。与此相适应,以美国为代表,掀起第三次研究性学习的热潮。这一次是以“发现学习”为轴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类似于人类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学的方法应当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自己的疑问,解决自己的问题,凭借发现法探求知识的奥秘,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对于发现的理解,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还包括人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式。学生主要的任务不是去发现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去掌握人类几千年的认识成果和历史经验,是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去亲自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到的知识扎实、牢固。在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探究教学模式,如萨其曼的探究训练模式、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等。这种多学科参与、多角度推进的对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不仅对已有的研究性学习理念进行了必要的论证,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理论。
四、当今的研究性学习
20世纪末以来,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共
第5期 王新民,李运萍: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83
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与发展,尤其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于是,各国纷纷改革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共同点是都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切入口,以期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来促进整个教育的大发展。如美国教育研究促进会1990年提出的《2061计划》和美国国家科学院1996年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都十分强调探究教学的重要性;法国于1995~1996学年在初中二年级开始实验“多样化途径”课程,1996开始在大学预备习作为专门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领域进入实质性推行阶段。
五、研究性学习的今昔比较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突发的,而要经历萌芽、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研究性学习也是这样。虽然它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称谓,如前述的“催产术”“主动探求”“发现学习”“问题学习法”“探究学习”等,但在这些不同称谓的内涵中,却包含着共同的或接近的理念。例如都尊重儿童的探究天性,都班设置“适度发挥学生创造力”课程(简称TIPE),1998年里昂“全国高中改革会议”又要求在高中移植TIPE的成功经验,称作“有指导的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简称TPE);日本文部省则于1998年12月和1999年3月先后颁布新的小学、初中与高中的《学习指导纲要》,新增“综合学习时间”课程,旨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这些改革项目虽然名称各不相同,但目的与内涵都与研究性学习同质。
在这新一轮研究性学习大规模兴起的背景下,我国的一批有识之士也进行了努力的探索。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已经超越了本文开头所引概念定义本身的表述,而有着多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获得亲身参与的体验,二是提高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四是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五是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一句话,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正因为我国把研究性学习提到了这样的高度,而它的开展和落实需要教学的支持,所以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课程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了。一方面,研究者们就研究性学习的途径、类型、程序、组织形式、评价、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师生角色的转换、资源的利用等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另一方面,许多地方和学校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验,如上海、江苏、北京等。这些研究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2000年1月,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首次在我国普通高中课程系列中增设以研究性学习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2001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明确规定了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2001年6月,教育部又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进一步明确“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标志着研究性学
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都主张教师起指导作用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等。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之所以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共性,正是因为它继承了以往许多教育家的理论、观念与方法。如果说卢梭的观念为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杜威的科学探究五步骤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问题学习法”则使研究性学习从观念层面走向了实践层面,而施瓦布的“探究学习”不仅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而且提供了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模式。因而应当认为,如果没有前人的探索与积累,就不会有今天的研究性学习,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是对过去研究性学习的继承。
另一方面,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又是过去的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因而它们之间又存在重要的区别。首先,从目的指向看,它们分别是为满足特定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一方面,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而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则旨在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而把探究性和创造性等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成分,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历史上研究性学习曾有过精英主义”的倾向,把目光集中在少数尖子学生身上,这就损害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则面向全体学生,要求人人参与,秉持多元价值标准。其次,从活动方式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倡导者们大多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说到底就是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模式,即获得科学结论的程序与方法,以为只要遵循这个模式,就能培养出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则强调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而“类似”决不是“就是”,这个看似细微的差别却蕴含着质的不同:研究性学习并不要求学生用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去研究学习,而是认为
《““84
王新民,李运萍: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及演变历程 第5期
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并发展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再次,从内容范围看,以往的研究性学习内容范围往往比较狭窄,它关心的主要是“科学概念”“学科结构”,尤其是理科的学习结构,因而具有“唯科学主义”倾向,如布鲁纳和施瓦布所提倡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就是这样;今天的研究性学习则主张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课题,其内容覆盖学生的整个生活和科学世界,具有开放性、社会性、过程性、实践性等特点,因而,可以说,它在高举科学大旗的同时,也力图使人文精神得到弘扬。最后,从影响力度看,历史上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是一群学者,有时尽管也得到有关国家政府的重视和推行,但它从未像今天的研究性学习这样受到如此之多国家的重视,有过如此之大的规模和影响。可以说,当今的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也已成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必将对我国
教育产生全面的、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今天的研究性学习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时代发展性。只有很好地把握了这个二重性,我们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汲取经验教训,不断研究和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研究性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
(6).
[2]钱旭升.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J].教育探索,
2003,(8).
[3][日]佐腾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263-264.
[4]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7.41.
[5]赵祥麟,等(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1981.162.
[6]张文周.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J].上海教育科研,
2001,(5).
Historicaldevelopmentofstudyingstudy
WANGXin-min1,LIYun-ping2
(1.HenanNormalUniversity;2.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Xinxiang453000,China)Abstract:Inquirylearningisnotthenewthings,itsidearshadoriginatedfromConfuciusandSocrates.ithadbeenadvocatedonalargescalethreetimesfromthe18thcenturytomiddleperiodofthe20thcentury.Today'sInquirylearninghasbothhistorysuccessionanderaexpansionarily,itwillpromotetheeducationoftheworldanddevelopmentofthequality-orientededucationofourcountryeffectively.
Keywords:inquirylearning;originatedfrom;developmen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