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库
一、填空题
1.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 2.物物交换的特点是(买)与(卖)的结合,买进就是卖出。
3.物物交换,以及通过货币由生产者与需要者直接见面的交换,统称为(直接交换)。 4.(王亥)在商丘服牛驯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地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易,开创了华夏商业贸易的先河,而他也被称为“华商始祖”。
5.(商丘)被认为是商业、商人、商文化的发源地,亦被称为 “三商之源,华商之都”。 6.商业的发展促进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唐朝(开元通宝)成为通用货币,并成为后期货币的范式。
7.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时期的(交子)。 8.元朝政府在(泉州)设立市舶司。 9.中国最早的股份制企业是(轮船招商局)。 10.历史记载中最早从事商业的民族是(腓尼基人)。
11.17世纪的(荷兰)执世界贸易之牛耳,获得“海上马车夫”的称号。
12. 南齐王融在《曲水诗序》中说:“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文化”一词为(文治教化)之意。
13.商业文化是指在商业不断发展进程中的商品流通领域里,各行各业、各个环节、各类商品所反映、创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
14.商业传统是(商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商业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延续下来的那些较为稳定的因素。
15.商业文化是人类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创造的商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二、单项选择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带“贝”的文字。这说明( D )。
A 贝用于占卜 B 贝用于祭祀 C 贝是装饰品 D 贝是货币 2.“商人”一词源于( C )。 A 商朝人自称商人 B 商王重视商业
1
C 商朝人善于经商 D 商都的商业发达 3.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的是( D )。 A 姜尚 B 商鞅 C 管仲 D 范蠡
4.“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无法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 )。
A 社会动荡,农村破败 B 商业繁荣 C 商人众多 D 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5.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D )。 A 农业经济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发展 C 大运河的开通 D 纸币的发行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行纸币的国家,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在当时称之为( B )。 A 飞钱 B 交子 C 会子 D 银票 7.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D )。 A 北宋造纸业发达 B 北宋印刷技术先进 C 金属货币数量不足 D 商业的高度发展
8.徽商和晋商开始致富的共同点都是经营( B )。
A 大宗商品交易 B 盐业 C 兴办票号 D 从事对外贸易
9. 明朝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A)
A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B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 民营制瓷业的形成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形成
10. 宋代诗人刘迎在诗中写道:“迄今井邑幼荒凉,居民生资惟榷场。马军步军自来往,南客北客相经商。”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C)
A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激烈 B 宋朝海外贸易发达
C 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边境贸易频繁 D 商业税收成为宋朝国库财富的重要来源
11. 有史书记载:明朝时期,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长期如吾土,则民以纺织所成,或纱或布,顷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旦复持以易”。这
2
段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
A 当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 大量棉花纺织品投入市场 C 有的城市发展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D 商品经济渗透浙江农村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A ) A 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 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 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 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1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自强”口号的本质目的是( B ) A 壮大地方实力派的势力 B 挽救清王朝的统治
C 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 D 挽救中华民国统治的危机
14.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先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以下各项中能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B)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创办轮船招商局 C 创办北洋水师 D 创办京师同文馆
15.辛亥革命后,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猛。其特点主要是(A)
A 面粉、棉纺、化工等行业发展迅猛 B 以机器制造业带动全局 C 东南沿海地区成为工商业中心 D 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16.1956年以后,中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终( C )。 A 没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B 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C 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 上缴成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17.( B )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A 意大利 B 布鲁日 C热那亚 D 巴塞罗那
3
18.十三世纪欧洲的陆路贸易以( A )最为重要。因为它属于英国、法兰德斯和东方之间的枢纽。
A 意大利 B 俄罗斯 C法国 D 巴塞罗那
19.( C )是指商业文化具有接受、创新的文化内容机能。 A 层次性 B 时代性 C开放性 D 功利性
20. 商业文化必须符合当时的实践环境,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符合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要求,这就是商业文化的( B )。
A 民族性 B 时代性 C开放性 D 历史继承性 三、多项选择
1.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ABCD) A商业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B商业发展始终处在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 C商品经济发展未能动摇封建经济制度。 D市场交换比西欧发达。
2.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崛起过程的相似点包括( BCD ) A 开始时都经营冶铁业致富 B 经营行业比较广泛 C 都涉足金融领域 D 都把买卖做到国外
3.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ABD ) A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B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C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在发展过程中,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大,活动地域也不断延伸,这说明( ABC )
A 商品经济有开拓性、开放性特点。 B晋商和徽商富于开拓精神。 C晋商和徽商有自己独到的经营方式。 D当时统治阶级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4
5.下列哪些因素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ABC ) .A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与膨胀 B日本全面侵华 C《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6.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BCD ) A、集体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中外合资企业 7.下列属于商业文化特性的有(ABCD) A 民族性 B功利性 C时代性 D民族性 8.下列属于商业文化的功能的有(ABCDE)
A 经营管理功能 B价值功能 C 交流辐射功能 D满足需要功能 E教育感化功能 9.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张謇( AB ) A把救亡图存作为时代的使命 B视创办实业为救国之要途 C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 D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10.商业文化是一种边缘学科,它在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 ABCD )等作用。 A、导向 B、规范 C、凝聚 D、激励 四、问答题 1.简述商业的含义?
答: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是指所有以营利为目的的事业;而狭义的商业是指专门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盈利性事业。
2.商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存在有何意义?
答: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商业作为独立的经济部门存在有其深刻的含义,总的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商业的独立存在可以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加速社会的再生产过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因而流通时间越短,社会再生产周期的更新就越快,为社会提供的物质财富也就越多。
第二,商业的独立存在可以节约流通领域的社会劳动。商业部门不只是为一个生产部门和企业推销商品,而是为许多生产部门和企业进行商品购销活动,它可以在一个生产企业的资金周转一次的时间内完成若干次周转。这就比每一个生产部门和企业都设一套供销机构、配备一批销售人员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5
第三,商业的独立存在有利于生产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社会分工,要求各个生产者之间要相互联系,且这种联系的深度、广度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成正比。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这种联系是通过商业发挥自己在生产和
生产、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媒介作用来实现的。商业通过为不同的生产企业提供所需要的流通、交换媒介,为它们销售产品,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分工的发展和生产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3. 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说明了怎样的商业发展状况?
答:本题考查唐代商业的发展。材料一来自于《唐六典》,是唐初政府的法令,而材料二来自中晚唐诗人的诗作,两则材料各自的时间不同,反映出唐初对城市的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与管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商业活动控制放松,到宋代完全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打破了交易的空间、时间限制。
3.右图为唐长安城,《唐六典》卷二十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说明了怎样的唐朝商业状况?
4.唐朝后期,益州(今成都)商人赵大富,想去长安购买西域药材,他准备带5000贯钱(1贯=1000个铜钱=6.4斤),①这么多钱他应该怎么带?他顺利买到药材,他先把药材运到扬州,那么②在扬州他的货物存放在哪里?在扬州期间,他又购买了大量的丝,然后带回益州。回来后,药材和丝的销路非常好,于是他想进一步扩大经营,但是,手头的钱有不够,③他该怎么办呢?请你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5.右图为清明上河图街市一角,从该图中,你能看出宋朝商业情况如何,并说明原因?
6.简述中国近代商业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中国工商业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辛亥革命(1911年)后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洋务运动时期,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为救国图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
6
夷的口号,开始发展近代工商业,其目的主要是为给军工企业筹资,兴办了很多象安庆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汉阳铁厂等等官民合办近代工商企业,客观上推动了工商业的发展,直至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工商业陷入低谷。
第二阶段,维新变法时期,代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派提出了很多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虽然很多没能最终得到贯彻,但也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阶段,辛亥革命以后,推翻了满清统治,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孙中山等人,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工商业,这个时期得到飞速发展。但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帝国主义的剥削压迫,最终再次低沉。
第四阶段,一战爆发以后,各帝国主义忙于战事,无暇东顾,以严复等人为首的民族实业家推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工商业在这一时期发展到巅峰,随着一战结束,各帝国主义重新来到中国,他们迅速消沉下去。
中国近代商业发展总体特点:夹缝中求生存,需要同时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发展严重畸形,得不到稳定的发展空间。
7.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商业主要是通过哪几个途径得以建立的?
答: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商业主要通过三方面的途径得以建立。其一,是通过对官僚资本主义商业的剥夺。旧中国庞大的、处于垄断地位的官僚资本主义商业被剥夺并向社会主义商业的直接转化,构成了新中国国营商业的雄厚实力基础;其二,是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商业进行以“赎买”为特征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逐步转化为社会主义的国营商业;其三,是通过对以农村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民间商贸活动的集体化改造,形成了社会主义的合作商业。至50年代末,随着对私有制改造的基本结束和农村集体化进程的基本完成,国营和合作商业已经完全控制了中国的商品流通领域,高度集中的计划商业体制基本形成。
8.90年代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的商业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90年代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中国的商业改革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
首先是商业体制进一步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活力。产品从生产企业进入市场的渠道进一步呈多元化的趋势,销售网络不断完善,邮购、电视直销、批发市场交易等销售模式层出不穷,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兴起,对商业发展模式改变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是商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多元化,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7
再次是各种新型的商业业态开始出现,连锁商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专卖店、专业店、超级市场、便利店、百货店、折扣店等各种业态遍地开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均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
最后是商业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步伐加快,商业政企分离的改革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各地区的商业行政管理(厅)局基本撤消,以“控股公司——集团公司——经营公司”为框架的新型管理模式开始形成;小型商业企业逐步以股份合作、个人承包或买断以及租赁经营等方式转变为集体或私人所有,商业企业的经营机制更为灵活。
9.古代世界商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古代商业发展缓慢,除了物质阻力和盗匪抢劫的风险外,古代商业发展还有其他障碍,例如,人性上的阻力,野蛮时代非常喜欢掠夺;人事上的阻力,在封建、奴隶制度时期,疆界领土分明;政治上的阻力,古时多数国家都以农耕为主,认为商业是本之末;等等。
10.中世纪世界商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中世纪是公元四百七十六年到公元一千四百五十三年,约千年间统称,其前半期欧洲社会混乱,被称为黑暗时代。后半期重开文明文化,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然而商业发展的盛衰消长也随之变化。当时,罗马帝国的版图几乎遍布欧亚全土,商业也异常发达。但欧洲蛮族群起,割据各地,欧洲全社会糜烂于战祸,交通断绝,商业衰败。总的来说中世纪世界商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商业开始复苏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商业条件就逐渐改善。道路桥梁的数量和品质都有所提高;旅店也一一开张;马车设计的改良使它能够装载较重的货物;罗盘的引进使得海路交通较以前安全许多;另外,银行的发展也为商业注入获得可观的金融商品。
(2)汉撒同盟出现
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商人也模仿工匠组成同业公会。从事水路贸易的商会往往拥有可观的武力。
(3)出现了繁荣的地中海贸易
地中海可说是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地区。十字军东征和地中海东岸基督教王国的建立都大大促进了地中海地区的贸易。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的商人纷纷从中东引进香水、香料、地毯和珍珠等货物。此外,他们还进口克里米亚半岛的小麦和水产。衣料则是他们出口的大宗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商港城市相继兴起。借着和北非与叙利亚的贸易,马赛和巴塞罗那
8
达到空前的繁荣。
在和拜占庭帝国及克里米亚半岛的贸易方面,热那亚属于领先地位。相对地,威尼斯则大致垄断了亚得里亚海和对埃及亚历山大港的贸易。这两个城市商人的足迹甚至远及远东,如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就曾在中国住了十七年,并且口述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4)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大西洋贸易原本不怎么发达。不过从十三世纪开始,由于法国濒临大西洋的海岸线全部被英国的布氏家族占领,因此才开始兴盛起来。以公元1299年为例,当时法国的波尔多就有一百七十三艘船满载当地著名的葡萄酒运到伦敦。
与此同时,过去为丹麦人所垄断的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逐渐转到日耳曼商人的手中。随着荷兰与莱茵河地区的农民相继移往易北河以东,当地的斯拉夫人逐渐接受基督教的信仰。当地城市吕贝克将北德和俄罗斯西部的货物带到法兰德斯的布鲁日贩卖,用以购买羊毛、衣料、食盐、葡萄酒和香料等等货物。
布鲁日是十三世纪法兰德斯,也是大西洋岸最大的商港。举凡英国的羊毛制品,西班牙的铁器,法国的盐和酒,北欧和俄罗斯的毛皮、木材,以及意大利进口的东方货物莫不汇集于此。因此,布鲁日有北方威尼斯之称。
(5)陆路贸易
十三世纪欧洲的陆路贸易以意大利最为重要。因为它属于英国、法兰德斯和东方之间的枢纽。此外,介于意大利和法兰德斯之间的法国也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市镇。
(6)金融事业的发展
直到公元十二世纪,货币的使用在欧洲仍属罕见。不过,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各个商业国家开始重视货币的铸造和成色。这其中包括用银铸造的英镑,以及用黄金铸造的金法郎。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如威尼斯和佛罗伦萨也大多铸造金币。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便告终止的银行业又恢复了生气。十三世纪的大银行多半掌握在威尼斯和佛罗伦萨银行家的手中。他们开办各种金融业务,为今天的银行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金融事业的开展为当时欧洲带来一场经济革命。八百年来,土地是欧洲人的唯一财富,而农作物则是他们唯一的资源。自此之后,终日和货币为伍的中产阶级地位日趋重要。相对地,光靠土地营生的贵族则逐渐没落。
11.简述当前世界商业呈现的新特征?
答:现代世界国民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作为第三产业主导部门的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物质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新技术革命的深入
9
发展。伴随着商业本身竞争的加剧和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当前世界商业呈现新的特征:①规模大型化。②市场国际化。③渠道一体化。④零售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⑤经营手段的现代化。⑥竞争偏好信息化。⑦支付方式的便利化。⑧经营环境的法制化。此外,发达国家在商业发展中,都非常重视科学管理、人员职业培训、网店的布局和规则等方面的工作。
12.什么是文化?
答: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为自己民族所总结和提倡,又为该民族所公认和遵从的精神、物质和行为生活方式的总和。
13.简述商业文化的内涵?
答:商业文化是指在商业不断发展进程中的商品流通领域里,各行各业、各个环节、各类商品所反映、创造、传播的具有商业特质的文化现象,它是人类在商品流通领域中所创造的商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
要清晰的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商业文化必须是存在于商业领域中的文化。不存在于商业领域的文化现象属于其它文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有存在于商业领域且与商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方式、文化行为、文化类型,才属于商业文化的范畴。
第二,商业文化必须表现出商业行业的特征。离开了商业企业的行业性这一主题而去确定商业文化,就会偏离了主题。
第三,商业文化包括商业领域里各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行为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那种只看重文化的精神因素的行为是狭隘的概念主义;不承认物质和行为也属于文化范畴的作法是有失偏颇的。
第四,虽然商业文化现象是存在于商业领域中的物质、行为和精神因素之中的文化现象,但是,作为文化的主导生成因素的人,却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来外在地表现这种文化因素。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商业文化则是存在于商业领域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外在的力量,客观的作用于整个商业活动,给商业领域中的人和物都会打上深刻的烙印;或者影响商品的外在形式,或者影响商业的营销环境,或者影响商业的活动精神和主题出发点。这样,在人的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社会性商业活动中,他们都会体现出文化的特色和行为。
14.简述商业文化的特性?
10
答:通过对商业文化涵义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能发现商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具有以下特性:层次性;时代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开放性;功利性。
15.商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什么?
答:所谓功能,是指一系统影响、改变它系统以及抵抗、承受它系统的影响和作用的能力,是一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发展自身的功用。结合商业文化的发展内涵、特点等,商业文化的功能主要有:第一,满足需要功能。第二,经营管理功能。第三,价值功能。第四,交流辐射功能。第五,教育感化功能。
16.商业文化在当今社会有哪些实际作用?
答: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决定了商业和商业文化的同步发展,商业文化对商业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第一,传承中华商道,提高商者修养。第二,促进商业企业的建设,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第三,促进社会文明建设。商业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商品经济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推动了自身的进步和完善,更促进了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总的来说,商业文化的研究与其说是理论探索,还不如说是对文化长期积淀的起底与规律总结,它把民族共有的优秀文化精神贯彻、融铸到商业经济行为中,使之与现代商品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生发出一种推动商业进步的文化动力。
17.商业文化的价值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商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它在商业活动中能起到一种增值功能,也就是增加文化价值、创造文化的附加价值。其主要表现:第一,对商业部门、企业内部,商业文化通过尊重人、激励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以扩大商业经济效益。第二,对消费来说,商业文化可以通过招徕顾客、优质商品、优质服务,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第三,商业广告文化借助其广告活动也给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带来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同时,强有力的商业文化是商业经营单位生存、发展、经营成功的条件,也是创造财富、增值财富的资源。
18.商业文化的教育感化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商业文化的教育感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业文化教育商业群体内部员工自觉遵守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二是商业文化通过激励商业员工劳动及服务活动,提高员工及全民族的商业文化素质;三是商业文化通过商业经济活动和服务,以自己的良好道德风尚和素质,对顾客进行德、智、美及法律规范、商业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做到
11
依法经商,维护合法权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19.你如何理解商业文化的开放性?
答:商业文化的开放性是指商业文化具有接受、创新的文化内容机能。商业文化的开放性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不断扩大化,导致商业的规模、范围的扩大。生产消费的国际化,还将使各国经济呈现出一种相互依赖的格局。这就形成了商业文化必须对外交流,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和客观环境。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从属关系等人与人关系的桎梏。人与人在经济上的相互独立,人们生活环境的拓展,以及人们为了追求商品价值的实现必须进行的竞争,都为商业文化的不断开放,不断吸取外来新的营养提供了动力。
20.你如何理解商业文化的功利性?
答:任何文化就其实质来讲,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或物化的结果。商业主体在商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商业文化,就是人类遵循客观规律和主观目的进行创造的结果。这种商业文化对商业主体主观目的的满足性,就表现出商业文化的功利性。
21.简述零售业的四次革命?
答:在激烈的竞争推动下,世界零售业销售方式日趋多样化。零售商想方设法,方便顾客,以达到推销商品,扩大利润的目的。在这个时期,零售业也完成了四次革命:第一次,从“行商”到“坐贾”,从小店铺到大商场---百货店的兴起;第二次,从“单体店经营”到“多店铺经营”---连锁店的诞生;第三次,从“柜台销售”到“开架销售,自我服务”---超级市场的诞生;第四次,从“外出购物”到“在家购物”---无店铺销售的发展。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