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几点理解
班级:10骨伤1班 姓名:卢秋平 学号:201001004029
关键词:高等教育 大众化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十发展的概念,它更是一十发展的过程.它的实现和发展磐摘要受国家杜会经济发展求平、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人们对教育重要性认诅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要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盘化的进程,必须充分重视目前我国高技办学的现状和容易被忽视的农民问题在现阶段,政府和高技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都负有重要责任,也只有政府充分发主导作用,大力推进各项改革事业.才能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真正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要有较大发展。到201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5%.2001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明确200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根据有关统计表明,一些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浙江省在今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的目标. 应该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数字概念已为教育界所熟知.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包含着许多更为实质的内容,并由此带来的许多影响,更值得我们理解和思考
1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迈进从政府决策方面讲,大众化的日程表已经制定.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来说,经过近几年的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有了超常规的发展.在发展目标上,确立了“要进一步改变政府包办教育的状况,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形成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的目标 .同时,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通过学校之问联合产生了一批巨型大学,以高教园区为特征的大学城建设掀起热潮,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兴起,网络大学发展迅速等等 说明我国高等教育正向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方向发展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却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长期对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队伍的现状和办学条件的制约以及高校身自的培养目标模式和繁重的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任务等向题还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而现在突然要增加很多的学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有人以我国普通高校师生比较国外高校低为由,认为中国的普通高校办学规模有潜力可挖,这是片面的.中国的普通高校经过几年的改革与调整,各校的师生比已经不低,加上成人高校办学的师资也主要来自普通高校教师.如果以某一个国外高校师生比的标准,来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师资力量可以满足大众化的要求还缺乏说服力.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苦于长期人才培养不足的掣肘,从1999年起,教育部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计划,并要求全国高校实行连续多年扩招,使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2.但由于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不配套等原因,学校扩招越多办学条件越恶化,高校企图通过增加经济收入来改善办学条件,实际上困难很大.而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却是一个全面铺开的局面,不论是普通的、成教的,更不用说是重点非重点的高校,也不管高校办学条件能否适应,每年招生人数都得增长多少个百分点.否则就完成不了政府定的任务,给高校的维持、发展和提高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至多只能算是起步阶段,甚至只能说是准备阶段,距离由此带来的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 目前高校的办学状况和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政府有要求,社会有需求,高校只能先用年年扩招的办法,来扩大规模,许多高校都
采取另辟新校区的办法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学生.新校区建立和维持的经费从何而来暂且不谈,新校区建立后的管理就存在着很多问题.原有校区的管理效率已经不高,再加一块甚至几块远离校本部的新校区,管理的效果就可想可知.有的学校建立新校区后花在每天接送师生上课的交通费用就十分惊人. 新校区一般都在中心城市以外的农村,自然环境或许可以营造,但一所大学所需的人文环境不理想状况却一时难以改变,人才培养质量必然难以保证.另一方面,高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规模并投有必然的联系.没有高求乎的管理人才和良好的机制,学校越大只会越乱、效益越差.有的高校认为通过合并短时间内增强“实力”(如教育人数、博士点数等).可以挤进国家欲重点投资的多少个“高水平大学”行列.实际上,由于不同学校的人文环境的差异,并校的效益在短时间内是看不出来的.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磨合”时期,“合并”、“做大 只能是办好一所大学的开始,其中的改革和发展任务才是最繁重的.
如果说高校扩招,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端.那么,接下去就应当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以最短的时间结束这种大规模、跳跃式的发展,而代之以一种比较理性的、平缓的增长方式进行.必须坚持实施“教育应适度超前发展 的战略,建立新的高校的工作应抓紧抓好.尤其是要提前实施师资培养工作,并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个科学规划.
3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重视农民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正视重视占我国总人口大多数的农业人口的教育问题.大众化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因而,我们如果对我国广大农村的实际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的许多决策可能就会谨慎得多.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义务教育还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投人严重不足,拖欠教师工资、中小学危房面积多、初中学生辍学率高、城乡之间和东西部之间教育发展水平差距大等等,更不用说农村
基础教育的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滞后问题.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和广大农村、小城镇农民(居民)收人的低下,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不可能象我们许多教育学家和政府要求的那么快.
另一方面,要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必须制定鼓励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政策,并把它作为一项国策长期付诸实行.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的巨大差别,农民至今大多期望子女通过读大学进大城市,形成人才单向流动的压力.而高校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又积累形成许多社会问题,如在大中城市中出现的“人才高消费”怪现象.而农民脱贫致富,实现农现代化,根本解决农村问题,归根结底要靠科技教育.农村地区的市场化和工业化需要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需要创业人才.我国政府为此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但从根本上扭转局面还有一个过程,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前,通过政策调动东部的、城市的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支持和激励更多的人才到农村、到西部去创业,这样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才有其应有的意义.
4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政府的作用和高校的任务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顺利发展并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当充分凸实.高等教育大众化首先必须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保护,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政府必须为实现和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行有关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调动各种力量参与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样旨在提高人口素质,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国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大的受益者.因而作为国家代表的政府不能借口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后个人收^的提高而企图推卸政府作为高等教育主要经费投^者的责任.其三,政府对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切实负责.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全国教育资源仍然相当短缺、相当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政府应从全局出发,从国家的长远
利益、根本利益出发,对本地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我们现在还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从学科与专业发展的要求上看完全应该合并的几个毗邻的高校或校区仅仅是由于原来的隶属关系不同就合并不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却似乎也无可奈何,显得十分软弱,“条块分割”造成的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依然存在目前,高校招生以当地生源为主,也都明确地提出把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应再分彼此,而应对本地区教育资源、对本地区高校的学科与专业的设置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各校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意味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深刻革命,高等学校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迎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先打消自身的优越感,通过推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强化危机感,从而使高校自身在新一轮发展和竞争中出类拔萃.目前,高校首先必须认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转变观念,确立新的办学理念,大力促进和推动办学功能的转变和办学模式的创新,建构多规格、多通道、模块化的培养框架.第二,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快进行专业改造和建设,进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尽快满足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第三,进行教学管理改革,推行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的教学评估体系.如实行分制、弹性学制.第四,改革和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性、多元化、高素质的需要.总之,高校要通过强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观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层次,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使学校成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新颖的富有生命力的现代大学.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阶段.当然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但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消极、被动的理由,也正因为有了这些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的这些理解和思考才有现实的意义.
5 参考文献
[1] 杨大进.数量对质量的挑战浙江日报,2001—10—29
[2] 王延芳,美国高等教育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杜,1995 150
[3] 杨晓琳深化教育改革垒面推进素质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 19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