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变革的时代》

大变革的时代》

来源:乌哈旅游
教学设计三

【教学设计说明】

根据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新课标,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演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合作互助,自主学习,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再辅以教师补充,突破重难点。

【课标精解】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感受都江堰修建的困难; 2.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初步具有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讨论商鞅在历史上的贡献,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 【教材分析】

《大变革的时代》这一课主要介绍了战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重点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秦朝的统一这一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所以说商鞅变法揭开了统一国家的序幕,起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历史有浓厚兴趣,但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没有预习历史的习惯,因而课堂必须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教材时间,加上学生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比较适合根据一定的学习任务分阶段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七年级学生接受能力有限,不必大量补充课外知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要学习商鞅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重点解读:各国的变法运动,是春秋战国以来,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社会变革的最集中反映,是反映这个时代的最主要的特征。这一次变法运动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而进行的大改革。变法运动最大的历史作用,在于促进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这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历史特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所以“商鞅变法”是本课的重点。

处理方法:本节课的图片等资料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利用多媒体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提高授课效率。

2.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难点解读: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它是社会本质的变化。初中学生理解这一历史转变是较困难的。教材只交待了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了。这样的交待,使学生感到很抽象,也不好理解。因此,这是本课的难点。

处理方法: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演示的直观教学来创设历史情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并积极地进行讨论。师生平等的交流,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在本课的教学中还较多地运用比较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史料教学法:展示图片或文字资料,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得出正确结论,获得新知识。

2.启发式教学:使用设疑启发、类比启发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图片或文字资料展开讨论、评说,通过合作学习,加

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设计一:请学生编演历史课本剧“徙木立信”的故事,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教师明确:要想做个成功的人,必须言必信,行必果。同时这个故事也说明让别人相信你,是人生成功的重要一步。

商鞅为什么能在那个时期进行变法运动,这要从那个时代的生产发展说起。

设计思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较快地切入教学内容。 设计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并逐步确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诸侯争霸,七雄并立,社会动荡,战争不断。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 业有什么特点?

设计思路:依据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导入,由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转向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讲授新课】

一、自主学习,积累基础知识。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铁农具、牛耕的推广和使用。 2.了解都江堰的构造和作用。

3.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二)合作互助,自主学习 分小组讨论学习以下知识要点: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并说说其中的意义?

2.说说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 3.讲述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二、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明确:

1.说出铁农具、牛耕出现和推广的时间,并说说其中的意义? 铁农具: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开始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意义: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使土地作用率及家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 2.说说都江堰兴修的时间、人物,结合《都江堰示意图》分析它的作用。 时间:战国时期 人物:李冰

作用:消除岷江水患,灌溉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年来,一直造福人民。

3.讲述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3)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4)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三、教师补充,突破重难点。 1.铁农具的使用:

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图,边指图边讲解: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铁质工具开始在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使用。到了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广泛使用。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战国时期的农业技术也 有一定的进步。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

2.结合61页李冰石像和诗句:“始知秦太守,伯禹亦不如”,分析都江堰的工程原理,产生的作用?

它根据防洪灌溉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控制内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来“旱涝多变”的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了,至今还在造福于人民,这样高超的设计和工程质量不能不令人赞叹!所以后人说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因此我们要珍惜水资源,增强节水意识。

3.商鞅变法的背景及作用: (1)背景

地主阶级的兴起以及要求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封建统治。春秋以来,在奴隶制瓦解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对新的阶级,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最早的地主阶级是由奴隶主转化来的,一些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荒地,开垦出来的荒地就成为他们的私有土地,所以新地主拥有很多土地,他们也有一定的权势,有的甚至抓到统治权。像“三家分晋”的韩、赵、魏三家,“田氏代齐”的田氏,都是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者。但是,奴隶主贵族仍旧拥有各种特权。旧的奴隶制度都是保护奴隶主的。新兴地主要想确立他们的封建统治,发展他们的封建经济,就必须改革旧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多种特权。

(2)作用

教师分析讲解时要强调“富强”两字,秦国逐渐国富兵强,奠定了统一基础;还要强调变法运动的封建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制,确立封建制的政治改革。 变法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确定,封建国家的形成。同时补充“为以后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4.论成败、评商鞅

请看课本第39页“动脑筋”,讨论一下: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认为商鞅被处死了,那变法就是失败了;有的认为变法成功了,因为变法使秦国强大起来,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师课堂小结引导:一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要从眼前和长远两个角度看,长远意义影响更大。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一个历史事件要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进程为标准。

5.封建制度的确立

教师直接讲解: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或改革,奴隶制逐步废除,封建制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的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在奴隶社会末期形成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被推翻前,还处于次要地位,当地主阶级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得政权,建立起自己对农民的统治之后,它们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起来,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了社会性质的变化,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设计思路】

针对这课内容知识点清晰,我多以学生讨论的方式,教师点拨为辅,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结论,通过师生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也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小结】

东周(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先进生产工具,铁器、耕牛,的广泛使用和水利工程的修建促使土地私有化的出现,各国争

相变法以实现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谁的变法最彻底,谁就可以成为最强的国家。 秦国通过较为彻底的商鞅变法,发展生产,加强军队战斗力和中央集权,迅速进入封建社会并强大起来,为后世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板书设计】

【5.评价方案】

商鞅变法的内容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列举出来

不利于的阶内容 层 奴隶主阶级;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懒惰的人; 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弃农经商的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人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没有军功的民 打仗有功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勤劳的农展,军队战斗阶级; 经济得到发阶层 封建地主用 秦国的有利于的总体作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旧贵族 的人 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有利于国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旧贵族 官吏治理 权

【6.教学反思】设计反思

1.设计中注意前后联系,指导学生把“春秋战国时期”和“大变革的时代”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认识到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引导学生对李冰、商鞅等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时候,

代的需要来评价他们的功与过。特别是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变法作用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君加强中央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