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观摩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使学生知道声音要通过物质传到人的耳朵。
3、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响度与音高的区别。 2、学生能区分乐音和噪声,了解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展示活动,锻炼学生的表达与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制作的各种乐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导入新课。 二、展示交流。 1、教师公布规则。
2、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制作的乐器,并要求加以简单的介绍。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乐器进行评价,并试着提出改进建议)
3、师生共同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制作奖”。
三、拓展。 教师适时的引出噪声的话题,并引导学生探究控制噪声的方法。 (学生阅读“科学自 助餐”)
第二课时
一、举办演奏会、组间互评 ◆模拟课堂
师:本节课我们通过演奏会的形式,独奏、合奏一些简单的乐曲。一方面让大家展 示
自己的制作成果,提升兴趣;
另一方面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其他小组乐器的独到之 处,以便于今后制作出更好的乐器。 活动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乐器,介绍乐器的发声原理和特点。
2.观众要安静地倾听,尊重每一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不能持讥讽的态度。
3.客观地评价乐器制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后将评选出优秀制作奖和优秀表演奖。 (学生参与演奏会的学习、欣赏活动,同时填写下面的评价表,根据其他小组的表 现在不同数量的星星中填上颜色。 )
评价内容:
我们搜集了所需的全部资料 ☆☆☆☆☆ 我们能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了验证 ☆☆☆☆☆ 我们的乐器演奏效果还不错 ☆☆☆☆☆ 我们小组能密切合作 ☆☆☆☆☆ 二、小组自评 ◆模拟课堂
师:本小组在以下这几个方面表现得怎么样?讨论一下,客观地给自己打分。 评 价 内 容 星级
乐器的外形美观 ☆☆☆☆ ☆ 乐器的设计有创意 ☆☆☆☆☆ 乐器演奏的声音准确、优美 ☆☆☆☆☆ 小组成员在演奏时能做到团结、合作 ☆☆☆☆☆ 三、改进乐器 ◆模拟课堂
师:经过近三周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想?如果要对自制的这个乐器进行 改进,它将会有什么新变化?请在“科学记录本”上画出结构图。 附送:
2019年(秋)六年级科学上册 3.4《岩石变化》教案 湘教版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认识到气温、水(呈酸性)等对岩石的变化所产生的作用。
2、 知道岩石变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永不停息的进行着。 科学探究
1、 通过实验探究气温、水(呈酸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2、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这些变化是内外力长期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验证温度变化、水(呈酸性)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用模拟实验的结果解释造成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酒精灯、石块、镊子、火柴、盛水的烧杯、稀盐酸、滴管、石灰岩、玻璃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实验探究
(一) 模拟温度变化对岩石的影响
1、 提供史实: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的情景图,说说古人用什么方法破坏岩石 2、 模拟“煅烧再浇水”实验 ① 讨论实验方案 ② 强调实验安全 ③ 学生实验
④ 汇报看到的实验现象 ⑤ 得出结论
3、 根据现象,推想自然界中岩石的变化 4、 播放视频资料 5、 小结
(二) 模拟水(呈酸性)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1、 过渡:模拟完了有趣的“煅烧再浇水”的实验,让我们走进充满神奇色彩的溶洞。 2、 学生实验 ① 讲解实验方法 ② 强调实验安全 ③ 学生实验
④ 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⑤ 得出结论
3、 教师讲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一种弱酸性水,这种水对石灰岩也会产生
实验中同样的破坏作用。 4、 说说溶洞是怎样形成的。 5、 播放视频资料
6、 延伸喀斯特地貌也是受酸性水溶蚀作用的结果 7、 小结
三、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四、总结
板书设计
岩石也变化
温度 温度变化 水的溶蚀 缓慢、长期
岩石发生变化 石灰岩发生变化 水 植物 地震 火山 人为 …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