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来源:乌哈旅游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备受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师能通过课堂教学达到既帮助学生把握住了历史概念,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注意融合了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那就是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历史概念 思维能力 人文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102-02

关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著名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而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则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就历史学科而言,笔者认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努力实现了三点目标,学生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发展,那样的教学就是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具体来说:一是把握历史概念;二是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三是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一、把握历史概念

高考命题专家一再呼吁,中学历史教学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而历史知识结构是由一个个历史概念组成的,通过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可以把那些相对孤立、分散的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有机地

纳入完整的科学体系之中,使学生“再现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进而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网络。教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形成历史概念,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解题能力,更有助于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中学历史概念主要指史实概念,由外延与内涵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历史概念的外延包括时间、地点与人物、经过、结果。历史概念的内涵,则包括背景与后果,背景要素通常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因素;二类是从原因、目的(如直接与间接、表面与根本、主观与客观等)、条件(必要性与可能性、主观与客观等)来分析历史事物发生前的种种因果关系。后果,即历史事物或事件在历史上的作用(直接或间接、进步性或阻碍性等)、影响(深远或暂时、积极与消极等)、地位、价值及实质(或性质、本质)等等。历史概念源于史实,掌握基本史实是形成历史知识概念的基本条件。但学生如果只记住一些杂乱无章的历史知识而不真正理解它,就不能说真正形成了科学的历史知识概念。教师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加大对历史概念的复习和教学,不能停留在仅仅知道有这个概念的水平上,要对概念的成因、内涵、外延、影响、作用、评价等全面深刻把握。近年来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考察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8年对分封制、宗法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人文主义等概念的考察;2009年对“封

邦建国”、光荣革命、君主专制等概念的考察;2010年考察了心学、双百方针、谏议制度等概念。因此,教师要想切实就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 二、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更应将重点放在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创造,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所以,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思维训练与启迪。经过实践体验,笔者发现以下是加强学生思维训练与启迪行之有效的一些办法: (一)培养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出示阅读提纲、寻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重点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等办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具体来说,教师出示的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寻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一些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必修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指导学生阅读时还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就是重点词,应理解其在经济、政治上都高度集权的含义。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弄清文

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并能够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出来。 (二)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自己不停留于传统思维,要大胆质疑敢于形成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尤其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有争议的问题,提自己的新观点。例如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对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对鸦片战争性质的讨论等等,学生都可以大胆讨论,不必拘泥于教材现有观点,学生完全可以进行自己独立思考,作出不同于教材的评价分析。 (三)引导学生在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

在文综高考模式下,历史科的试卷越来越注重史料的分析和考查。近年的中学历史新教材,更注重了史料的功能,节选了许多有关文献资料。这些史料,大都是为了说明和论证课文中某一知识和结论。教师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在史料中寻找历史真相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历史背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并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例如: 材料一: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 ——摘自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

材料二:解除对民间兴办工商业的限制;对新办企业予以优惠政策,对民族工业品及其原料减免捐款。

——摘自1912-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条例

材料三:(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思潮。爱国心的驱使和利润的刺激,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投资新式工业。

——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

设问:看了以上材料,设想你是20世纪初的民族实业家,你觉得有哪些因素会有利于你的事业发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分析三段材料后就可以得出结论: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潮的促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明确了相关知识点,而且也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还能使学生在材料解析过程中,培养了论从史出的求实精神,从而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

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出:良好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关注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青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着充分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教育的条件。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突出以下三点人文情怀的塑造: (一)爱国情操

中学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爱国情操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中化民族的悠久文明、激发民族自

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振兴中华的重要精神因素。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是过去前人的经验总结,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让学生自觉地产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例如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人类文明策源地之一,四大发明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又如,在学习到中国古代战国时期文学史时,可以利用著名诗人屈原的爱国事迹对学生进行教育,他有一句名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充分反映了诗人的爱国爱民之情。再如,教师通过中国近代史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还更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高考的视角来看,历史学科的考试,也要给情感因素的测量评价以适当的地位,但它又不同于政治学科及或其他学科,而是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寓意深刻的政治思想教育内容,蕴含在历史学科的试题之中。如:概述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历史功绩,这三次会议解决的问题给了我们什么启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这三次会议,都克服和纠正了党的左右倾错制定了正确的指导方针或政治路线,形成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有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党的领导若为左右倾错误所统治,革命和建设同样会遭受挫折和失败。此题政治性强,突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思想教育深

刻,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更加坚定党的领导的信念。

(二)社会责任感

当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形势下,近几年,社会上时常出现一些人道德感淡薄、社会责任感消失,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现象。历史上有许多优秀人物都生动展示了他们的高贵品质,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舍生取义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救国情怀、少年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民族责任感等等。青年一代作为国家栋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结合中外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启迪学生,要从小建立起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的精神。 (三)尊重自然,和谐发展观

战国时期荀子就说“制天命而用之”,庄子也说“天与人不相胜”,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古人尚且明白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又何况是身处21世纪的我们呢!古今中外历史上有不少正面或反面关于人与自然发展的史实,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历史课堂学习充分体会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关注环境保护、不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可持续之道。

总之,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程对历史教师教学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以上仅是笔者在教学

中的一些粗浅认识,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继续探索和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