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阅读教学应注重学生主体的情感体验

来源:乌哈旅游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以多元的阅读目标,多元的阅读评价,多元的阅读方式,多元的信息吸纳,多元的生活体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大语文阅读的广阔天地,使语文“活”起来,让个性化的阅读飞扬。我从下面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看法:

1、从学生主体的生活入手,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于自身的遗传素质、所生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生活阅历的不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情感世界”有着不同于别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曾读《山东教育》上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我深有感触,富有同感。那4 岁的孩子向与她一起读书的妈妈提出的一连窜看似荒诞、匪易所思的问题时刻印在我的脑海,“她为什么不到房子里去呀?”“小女孩为什么会冻死?”“那她为什么不去警察局,110的叔叔会帮助她的!”“小女孩的爸爸怎么会舍得打她呢?”“她的妈妈为什么不来找她?”“妈妈,让小女孩到咱家做我的姐姐好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无时不在扰乱着我的心。原来,孩子的心是那样的纯真无邪,善良、博爱,这是人类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孩子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世界,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教学再也不能对课文只做人性化、概念化、不切实际的处理了,我们再也不能扼杀孩子的“童心”“童趣”了。新课程改革认为,学生主体的“童心”“童趣”也是课程资源,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持。况且,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已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他们不再希望我们把他们当作小孩子,而应尊重他们,认可他们。我们老师当然希望孩子们的表现都是完美的,但是孩子们并不都是一样的,他们的回答有时不容易被老师和同学们理解。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当我问到:“通过学习,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说出你的理由来。”大多数同学都说喜欢蔺相如,也有部分同学喜欢廉颇,并且理由都非常充分,蔺相如勇敢机

智,爱国,以大局为重;廉颇爱国,知错就改,作战勇敢。正当我刚想宣布下课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赵王。”我和同学们都感到惊讶,教室里顿时也传过一阵“嘘嘘”声,那位同学脸红了。我为了不至于让孩子下不了台,就问到:“你的观点很独特,能说一说为什么吗?”孩子振振有词,:“赵王起用蔺相如这样一个小官,说明他有眼力;他不怕秦王,敢去渑池会盟,可以看出他很勇敢,是一位好国王。”学生的回答让我惊讶,但又让人信服,我肯定了他,同学们都要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一小小的教学环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得到了自我肯定,发言时多了几分自信,消除了顾虑,使自己的思维在阅读训练中得到了拓展。

2、让学生放飞想像,体验感受,释放情感。

阅读主体的“悟”是对文章“言外之意”“味外之味”的整体感知,而这种“悟”的关键就在于阅读主体的想像。教育心理学认为:想像和联想是主体感悟、体验课文的重要手段。它具有现实性,同时也具有极大的跨越性、跳跃性、自由性。它能使阅读主体能在短时间内去搜寻记忆与阅读对象的契合点,从而达到领悟境界。它是学生主体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和手段。如教学《月光曲》一文。这篇文章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像来完成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采取了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一边静思、想像。“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起来,小组交流空前激烈,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钻破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见了月亮。”“我看出了贝多芬太激动了。”……学生的发言精彩极了,他们多像置身于莱茵河边的小镇上,亲耳聆听贝多芬弹琴,亲身感受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这些丰富的内蕴,若不展开想像与联想是无法领悟到的。再如在教学《燕了专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燕子的“长途跋涉”,我让同学们学着燕子,展开双臂围绕教室“飞”七圈,就算曾经“长途跋涉”了,如果觉得实在坚持不住了可以放弃,没坚持多久,就有学生退出角色坐下休息了,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学生坚持不住了,到最后,

只有五位同学坚持住了“飞”七圈的“长途跋涉”。此时,我让学生说说感受,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二段,然后问学生:“现在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此时,学生在刚才投入地表演之后,充分理解了燕子的艰辛。“我觉得燕子真是太不容易了,我刚才就没坚持住。”“我刚才手酸得很,我想燕子的翅膀经过长途跋涉肯定也是很酸很酸的。再加上饥寒交迫,实在是太不幸、太可怜了。”……当学生读到“政府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于是,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寻找燕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一名呼吁者说说自己将如何呼吁大家寻找燕子,至此,学生的呼吁情真而在理。而后以“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感动的是什么?”引导大家用心去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感受瑞士政府和国民对燕子的爱护…… 3、组织生本对话,展示独特的情感体验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教材的编排也有了新的变化,插图课文越来越多已成了新教材的一大亮色。插图往往紧扣课文内容,大多色彩鲜艳,虚实相生,能扣人心弦。课本中的古诗以及写事或写景的课文如《海豚救人》《燕子》《桂林山水》《阿里山的云雾》《鲁本的秘密》《小珊迪》《地震中的父与子》《小抄写员》《珍珠鸟》《一件运动衫》等课文,大都绘制了插图,它们有的展示了文章的某一中心场景,有的再现了人间美景,有的抒发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感情。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交流、理解、发现。例如教学《秋天的怀念》一文。文中的插图就真实地再现了母亲在我对生活充满绝望之际,用自己伟大的母爱安慰我,劝我振作时的情景。母亲满面笑容,充溢着慈爱;而图中的我,脸色阴暗,欲哭无泪,伤心至极。“同学们,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从图中又看到了什么?你想对文中的母亲和儿子说些什么?”同学们思维活跃了,很快地感知了课文,领悟了伟大的母爱和儿子对母亲的一往情深。

情感是教材的生命力,也是课堂的生命力;而体验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情感,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受到人文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浓浓的情感体验中,教材的情感自然留存于学生心中。总之,教师在教

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使课堂充满情感,最终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1.设计开放性问题,张扬个性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落花生》一课时,就设计了一个富有弹性的、开放的问题:“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根据自身的认识和体验,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作出阐述。有的从教材的原意出发,认为应该像落花生那样,做个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有的则结合现代社会价值观,提出:现在是市场经济,一个人要像苹果、桃子、石榴那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如果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合适的工作都难以找到;还有的来了个折衷,落花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很可贵,但她一味等待别人来发现的思想不可取。因为如果没有人发现,不就埋没一生了吗?因此,该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时候,就要踏实工作,不炫耀,不张扬,像落花生一样;该需要表现自我,展示才华的时候,就得有苹果、桃子、石榴那样的勇气。这里,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出如此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答案迥异的见解,完全是因为开放性问题情境的设置。它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着个性的种子破土而生,茁壮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