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少小当勤学,文章可立身”之类的训诫,便足以表明语文的重要性。传统语文教学重视阅读,总把阅读视为作文基础训练的内容之一。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学习应该“以阅读为本位”,而北京景山学校作文研究中心提出:读是为了写,读是手段,写才是目的,归根到底要落实在写上。其实读离不开写,写离不开读,读写共生于一体。我们更应当从“读写一体化”的高度把“读写结合”向纵深推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对能否将读写关系提升为“读写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审视教材编写者的编排体系中的“读写一体化”
现行语文教材以多篇课文为单元,既有本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和要求,又有本单元的习题教学目标和要求,二者具有相互渗透、互补的特点。这种写作理念构建了“读与写、读与写、读与写相辅相成”的“读与写一体化”。显然,充分利用这类语文教材,增强教师的读写结合、互补意识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直接符合读写等同于学生“生活交往的必要性”的客观规律。 二、关于读写的对应关系
把阅读和写作等同于生活交际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对应关系。从生活的角度来看,阅读是“接受”,写作是“吐痰”,一吐一接就像是生命的呼吸。从汉语学习的角度来看,阅读的文本实际上是别人写的文章,自己写的作文必须被自己和他人理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这种本质对应,为构建阅读与写作共同体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没有阅读的理解和吸收,表达就成了没有水源的水和没有根的树。这无疑是阅读吸收在“读写结合”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口语和写作表达活动的需求,它将极大地刺激听和读的行为,促进听和读的吸收功能。这也是写作表达在“读写结合”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这种阅读和写作的有机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成为一个密切相关的群体,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深入到阅读和写作的每一个小环节。
如果我们能确立“读写一体化”的意识,充分发挥其渗透于教学全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实施读写的深层结合,真正达到读中又写,写中有读,读写一体,无疑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