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20世纪初英国文坛杰出的女性短篇小说大师,她清新脱俗的写作风格发展和丰富了短篇小说的创作艺术,对后来的小说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解析她的名篇,试从不同方面归纳其独特的写作风格。
关键词:象征主义 无情节结构 意识流 俄罗斯文学 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1888-1923),原名卡瑟琳·包姗普,是英国20世纪初杰出的短篇小说家。她用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这个名字作为笔名,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定居伦敦,开始写作生涯。尽管身患痼疾,但曼斯菲尔德有着异常细腻的感情,非凡的文学才华和敏锐的洞察力。凭借轻灵飘逸的文笔和独树一帜的风格,她为广大读者奉献出一部又一部耐人寻味的杰作,如《已故上校的女儿》(1920)、《逃跑》(1920)、《园会》(1921)、《一杯茶》(1922)、《苍蝇》(1922)、《一个已婚男人的自述》(1923)等,无不显示出她作为优秀小说家的潜质,她因此被誉为“短篇小说大师”。
正像同时代的伍尔夫、乔伊斯在中长篇小说领域中的探索一样,曼斯菲尔德在短篇小说领域中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并在创作中娴熟地运用象征主义、无情节结构、意识流等多种写作技巧,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其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后来的小说创作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一 点睛之笔的象征主义
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古已有之,并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一道,成为文学史上具有原型意义的三种基本创作美学。象征主义始于柏拉图,他把统一的物质世界分为二元的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而现象世界是本体世界的模本。象征主义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复杂微妙的情绪和感受。
曼斯菲尔德在其作品中广泛借鉴了意象技巧,来营造一种特定的氛围或揭示一个含蓄的主题。她擅长用具体的形象表示抽象的观念,用含有独特意义的语言传达人物的情感,用可感知的物质展现隐蔽神秘的内心世界,进而烘托故事的主题。在看似简单的故事情节下,充满了象征主义的暗示:质朴的自然主义和繁复的象征主义在她的作品中得以完美的结合。
以《勃瑞尔小姐》一文为例,其中最明显的意象就是她的毛皮围领。尽管这条破旧的围领在别人眼中只是过时可笑的“油炸鳕鱼”,可是勃瑞尔小姐却非常珍爱它,称之为“可爱的小东西”和“小淘气”。寄予其中的深情恰恰表现出主人公孤苦无依的生活——虽然这一点作者并没有明示,可是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那“悲哀的眼睛”和“传来的呜咽”其实就是她自己生活的写照。小说最后她对于围领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变:由最初的爱不释手到最后的不屑一顾,这充分体现了主人公对生活的幻灭感。
同样,这篇小说中的场景描写也应用了象征主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甚至每一句话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们的出现都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内心,烘托故事的主题。比如贯穿全文的乐队演奏,随着勃瑞尔小姐视觉画面的转换时而欢快,时而温柔,时而沉闷,时而激昂,无不切合她的浮想联翩。文中的其他意象也烘托出主人公不断变换的内心活动,同时描绘出她悲剧式的人生——孑然一身,寂寞孤独。读者没有读到直接描写的只言片语,全部的感受都来自于象征主义的暗示移情,这种掩藏在意象之下的饱含压抑的感情与平淡的文字表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当然会引起有心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 无情节结构的大胆使用
有的小说的结构看不出情节线索,故事性不强或根本无故事性可言,全篇侧重于作者情绪的抒写。它用以吸引读者的并不是生动的情节,而是流动的意识,对细节的精彩描绘和对感情的细致生动的抒写。意识流小说常用这种结构形式。所谓无情节小说,采用的也是这种结构形式。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并不强调故事的曲折和情节的完整,而是通过平淡无奇、细小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展现人生真谛。这种“无情节”结构的独创性使其作品经久不衰,与众不同。她的作品没有传统意义上依赖因果关系而产生的故事情节,时间上也没有明显的顺序,甚至连重大的矛盾与冲突都不曾出现。读者能看到的只是看似凌乱、各自孤立的记忆片段与不断变化的场景。她认为人物内心的冲
突应该取代故事的冲突,因此她只是记录下一个个支离破碎的片段,而将所谓的具体情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以《序曲》为例,它按空间顺序组织事件,由12节独立的部分构成,每一节又分为界限分明、自成一体的各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不同的人物在活动。这些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景下进行的活动构成了该小说的主体。他们全方位地出现在读者的视野当中,以沉思、梦呓、自言自语等形式流露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与传统小说具有固定叙事者的惯例不同,《序曲》中的叙事者被作者巧妙地退到幕后或隐藏在不同的人物与场景之中。全文12节随场景自然更替,叙事角度不断转换,但却天衣无缝丝毫不感到生硬和突兀。
三 意识流与细腻的心理描写
确切地说,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作家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
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除了客观化描写和情节淡化的倾向之外,还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一个场景,一些对话,往往就是一篇精彩的小说。在她的小说中,有着散文化的抒情笔调、最早的意识流手法
的运用,往往呈现出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两个层次,用“散点”的手法来推动情节和故事的发展,力求达到真实的境界。意识流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叙事手法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广泛使用,正是这一点成就了她现代主义小说大师的地位和成功。
内心独白是对意识过程的准确表达,是意识流叙述方法的主要技巧。曼斯菲尔德善于观察生活,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是人类心灵的探索者。她的许多作品通篇都是内心独白,比如《金丝雀》和《夜深沉》。《金丝雀》记录的就是一个年轻女仆的内心独白:在别人眼中“稻草人”似的女孩却拥有丰富的内心情感,她在这个冷酷的世界上找不到感情寄托,于是深切地爱上了一只自由可爱的金丝雀。在她看来,这只小鸟的幸福就是她的幸福,所以当鸟儿死去的时候,她觉得“身子里有什么已经死了。一颗心空空洞洞的,就跟鸟笼子一样。”
四 俄罗斯文学及文化的巨大影响
虽然出生于新西兰并且从未到过俄罗斯,但对俄罗斯的爱却延续了曼斯菲尔德的一生。她对与这个国度有关的一切都充满兴趣和好奇。在她的书信和日记中,人们一再读到涉及俄罗斯的文字;她喜欢穿俄罗斯式的服装;使用俄罗斯女人的名字(卡特琳娜、卡嘉、卡秋莎);抽俄国卷烟;爱听俄国音乐。她还和人合译过高尔基的回忆录。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和契诃夫这些大师更是她的文学情侣。对俄罗斯文化的喜爱使她认为从性格上说自己就是一个俄罗斯人。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俄罗斯式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充
满纠结与挣扎,她的笔法也自然而然地酷似俄罗斯名家,“我无法表达托尔斯泰对我的重大影响和启发,几句感激的话是远远不够的。”
在读过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鬼》后,她深为作家“微暗的街灯下的人们”所感动,陀式的心理描写在她自己的创作上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迹。陀思妥耶夫斯基是心理描写的专家,他醉心于病态的心理描写,不仅写行为的结果,而且着重描述行为发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别是那些自觉不自觉的反常行为、近乎昏迷与疯狂的反常状态。他对人类肉体与精神痛苦的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他的小说戏剧性强,情节发展快,接踵而来的灾难性事件往往伴随着心理斗争和痛苦的精神危机,以此揭露关系的纷繁复杂、矛盾重重和深刻的悲剧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善恶矛盾性格组合、深层心理活动描写都对曼斯菲尔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应该说,对其影响最大的人还要数契诃夫。契诃夫的剧作含有浓郁的抒情味和丰富的潜台词,令人回味无穷。其剧本故事虽取材于日常生活,情节朴素、进展平稳,但却富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富于音乐节奏感,寓意深刻。此外,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就是在这些大师提供的养分中进行的再度酿制和精心构造。就连俄罗斯文学界也认为,她
的作品是对俄罗斯文学巨匠们的最诚意的恭维。《不列颠百科全书》评论曼斯菲尔德,说“她发展了一种具有诗的许多特色的独特的散文风格。善于描写内心冲突,行文扑朔迷离,观察烛幽洞微,显示出契诃夫的影响”,十分精辟。 五 女性意识的崛起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
女性文学,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曼斯菲尔德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深刻地描绘了菲勒斯中心统治下的女性们的生活现状和心路历程,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解构了传统文化对女性的释读。她关注同时期女性的命运和追求,在早期的作品中塑造了激进的女权主义者,而在后期作品中则倾向于描绘普通女人。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思维、体验、话语等方式诠释了女性的命运,否定了封建传统对女性的成见,其女性意识潜移默化在每一部作品中。
以《园会》为例,幸福快乐的劳拉陶醉在家人为她举办的热闹的花园茶会之中。她感到音乐、鲜花以及阳光都在为她的青春美丽祝福,她的生活简直堪称完美无缺!可是这一切被突发的惨剧打断:困苦的邻居家死了养家糊口的男主人,抛下了“一个妻子和半打孩
子”。她为此惶惑不安,第一次发现人生原来也有死亡和贫穷,生活在此刻展开了冷酷阴暗的另一面。正像作者多次经历希望—追求—幻灭的人生历程一样,劳拉纯真的心灵也烙上了一道无法愈合的创伤。作者通过对贫富之间天壤之别的社会鸿沟的描述,体现了她独特的女性意识,并不动声色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 此外,曼斯菲尔德还通过详细刻画不同社会阶层妇女生活的日常琐事和内心活动,揭露了冷漠、残忍、自私、虚伪等丑恶现象已经渗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每个角落。 六 结语
曼斯菲尔德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从深度和广度上扩宽了短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她不仅以优美清新的文笔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还以其作品中严肃的社会主题唤起了人们对于人生与社会深层次的反思。她的创作探索另辟蹊径,为人们展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为现代短篇小说开拓了通往更高境界的道路。“就所起的指导性影响而言,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之于短篇小说艺术,犹如乔伊斯之于长篇小说。”她使短篇小说登堂入室,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艺术形式,成为英国文学中一支瑰丽的奇葩。她的意识流、无情节结构、象征主义等创新手法,对于后世的短篇小说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金丝雀: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 陀斯妥耶夫斯基:《鬼》,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3] 《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版。 [4]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文洁若译:《园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5] 傅以逸:《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作者简介:张薇,女,1975—,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与文化,工作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