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加快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 实现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快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 实现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论文

来源:乌哈旅游


加快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 实现加工贸易可持续发展

【摘 要】出口加工区作为“境内关外”的特殊监管区,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度发展,出口加工区现有功能已满足不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面临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等进行分析,就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的未来发展做一简要探讨。

【关键词】出口加工区;现状;竞争;发展

日本的藤森英男教授在《亚洲地区出口加工区》一书中,曾提到出口加工区的生命周期理论。一般认为影响出口加工区“生存周期”的因素有:各种优惠条件的期限和投资软环境,低工资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维持时间,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国际同类经济性特区的竞争等。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出口加工区的生存条件就会发生变化,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未来的发展应和出口加工区的转型升级息息相关,笔者结合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等进行简要分析,提出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方向,略作参考。

1 我国特殊发展区的发展现状

特殊监管区是指经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批准设立的有别于本国关境内一般地区,采取特别措施进行监管的特殊区域,具有“境内关外”的特点。我国特殊监管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如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这些区域在有效吸引外资、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创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功能政策交叉重复缺失、分布不均造成同质竞争等问题,不利于特殊监管区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综合保税区是内地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的特殊监管区,其整合了现有特殊监管区的所有功能政策,集加工、保税物流、进出口贸易、采购分销、研发、检测、维修、展览等功能为一体。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现综合保税区全国共计22个。

2000年以来,为了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和面临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国家决定在有条件的区域设立出口加工区,将“漫山放羊式”的加工贸易改为“圈养式”管理。自批准设立全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昆山出口加工区起,全国共有出口加工区64个,江苏省数量最多,有16个。但随着全球贸易的深度发展,早期出口加工区单一的加工区功能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需求。在各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之际,出口加工区也正在加速由传统加工组装为主向保税物流、研发维修为主的方向转型,从简单的贴牌生产向复杂的设计研发转变。早在2005年底,国务院相关部门就明确了特殊监管区要“进行功能整合,从外延扩张向内涵优化转变”。为了优化贸易平衡和便捷运作,避免盲目发展和过度竞争,过去几年国家相继停止了保税区的批准设立,放缓了出口加工区的审批力度,逐步完善出口加工区准入门槛和退出机制。今年年中,王岐山副总理在调研我国外经贸可持续发展时强调,今后新设立的特殊监管区

域统一为综合保税区,不再新设其他类型的特殊监管区域。因此目前的趋势是,具备条件的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将逐步整合转型为综合保税区。

2 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的竞争环境

武进出口加工区于2009年6月23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并于当年12月17日顺利通过国务院联合验收小组验收。从正式申报到获得批准,仅用8个月,也是当年29个申报地区中唯一被批准设立的加工区,创造了常州对外开放的奇迹。在众多特殊监管区的竞争环境中,武进出口加工区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 区域优势

2.1.1 交通运输便利程度

从各国的实践看,加工区不一定要在港区建立,但需要有极佳的国际港口与内陆运输。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位于武进高新区内,交通便利。周边有京沪高速、沿江高速、常泰高速等高速公路,并邻近在造的沿江高铁与扩建为国际型货流空港的常州奔牛机场。 2.1.2 地区加工贸易基础

原有加工贸易基础越大,就越能吸引新企业的加入。常武地区有9家省级以上开发区,是加工贸易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些企业能直接受益于出口加工区的辐射便利,同时也能为加工区的引资提供支撑。

2.1.3 产业配套协作程度

完整的产业链能为企业实现交易成本最低化。武进出口加工区

积极在led产业配套上下功夫,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新光源制造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目前投产的台湾光宝科技、晶品光电等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政策优势

出口加工区这种“境内关外”的待遇具有其它区域不可替代的优势:“一退”,即出口退税。区外企业向区内企业提供加工所需的国产机器、设备、原材料以及基建物资时,可向税务部门申请办理出口退税;“一保”,即生产性原料保税。区内企业为加工出口产品所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及消耗性材料,予以保税; “三免”,即免“关税、增值税、许可证件”。区内加工产品免征增值税,区内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所需的机器、设备和建设生产厂房、仓储设施所需的基建物资,予以免税,区内企业生产所需的机器、设备、模具及其维修用零配件,予以免税,区内企业和行政管理机构自用合理数量的办公用品,予以免税,区内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除实行出口被动配额管理的外,免进出口配额、许可证件管理。 2.3 机制优势

从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实践来看,运作机制优势更具吸引力。不少电子信息企业之所以青睐出口加工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加工区具有通关便捷的机制优势。在武进出口加工区,海关、检验检疫、加工区管委会实行合署办公,建立了区内企业巡访制度,并建立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快速反应机制。海关先后制订了模具外发加工、

分批送货、集中报关等管理办法,检验检疫亦利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实现进出区货物全申报,不断满足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企业“快进出”、“零库存”的需求。 2.4 创新优势

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创新优势在于其“区港联动”。所谓“区港联动”是指进一步整合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拓展和提升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

为充分发挥口岸平台功能作用,进一步深化口岸与各辖市区的互动合作,放大口岸效应,更好地推动全市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常州市政府制定了市“区港联动”实施方案。武进凭借较好的外贸发展态势,成为该项工作的先行试点,在区内建成了武进高新区公路转关监管直通点,并计划于2012年验收运作。 公路转关监管直通点作为武进区全新的通关平台,通过其特殊的口岸功能,依托常州港的特殊优势,与其进行无缝对接,为国际中转和配送、国外采购、出口转关等功能的拓展提供硬件基础;同时,直通点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功能,使出口加工区改变传统、单一的通关模式,为企业提供便利、优质、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从根本上改善武进地区的通关和投资环境,为进出口企业营建了一条“绿色通道”。

3 江苏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方向

当前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作为起步较晚的特殊监管区,基础设施和政策水平日益透明,区域优势和人口红利逐渐淡化,武进出口加工区如何突破原有的发展模式进入“功能创新”阶段,借鉴先进特殊监管区发展经验,如何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优势,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3.1 加强监管区研究政策,加速加工区转型升级

武进出口加工区和口岸管理部门应加强特殊监管区政策研究,抓住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的政策机遇和扩大内需的市场机遇,贯彻“加快转型升级”常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整合常州出口加工区、常州港一类口岸和即将开放的空港一类口岸资源,实现联动互通,利用常州“陆、海、空”比较优势,适时积极主动申报综合保税区,长远于形成苏南乃至长三角地区内陆口岸核心区域。 综合保税区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政策最优,功能最齐的特殊开放区域,具有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要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口岸作业等9项功能。面对当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趋势,综合保税区将是未来保障加工贸易企业持续发展的特殊功能区域。苏中的盐城、淮安早在三年前就着手申报综保区建设,并已获得审批。因此,常州亦要争取早规划、早启动、早申报、早审批、早成效,为常州的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操作平台,使常州成为长三角重要的航运、物流、配送、分

销中心,促进常州乃至江苏外向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2 坚持服务贸易并重发展,促进加工贸易支撑升级 随着保税物流功能的扩展,出口加工区从单一的保税加工拓展到保税物流、研发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等综合功能。通过扩展入区企业的经营类型和业务范围,使企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专业化,现代物流业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亦会日趋显现,可最大限度地压缩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据初步估算,在出口加工区的生产料件通过三方物流配送后,加工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平均降低了10%以上,因此大大提高了加工制造企业的接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培育跨地区、跨国采购中心、营运中心入区,使监管区成为汇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带动服务贸易的规模扩大支撑作用。同时着力发展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出口加工,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层次和水平,争做带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3.3 培育“小而专”特色,形成产业聚集优势

加工区应明确产业定位,突出产业特色,依托龙头企业,深挖上下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结合武进出口加工区实际,应以光宝和晶元为龙头,以新型光源、电子信息元器件产业基地为载体,从区域产业配套协作角度出发,提升改造现有重点新型电子信息新光源生产企业,引进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的关键器件生产企业,拓宽产品群种类,大力提高加工区新型光能和电子元器件产业的扩展

能力。争取在短时间内把武进出口加工区打造成国内新型电子信息、新光源技术研发、生产的重点集聚区,建成全省一流、全国知名、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光电产业园。

3.4 加快“区港联动”建设,实现区位优势互补

武进出口加工区、常州港区、常州空港通过实施“区港联动”,整合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区的区位优势,实现各自优势互补、功能结合和共同发展,并进一步发挥公路转关监管直通点的创新优势,建立集海港、空港、陆路口岸“三位一体”的综合通关平台体系。一方面,将保税物流仓储的服务环节,迁移至口岸环节,拓展港区功能,实现口岸增值,促进国际港航运产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的联动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出口加工区具有一定的口岸功能,能更有效地开展国际转口贸易、国际物流等业务,使出口加工区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5 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现代化检验检疫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检验检疫工作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提速、减负、增效和严密监管”大通关目标的有效保障,是特殊监管区运作成功的前提和关键。通过加快信息化进程,逐步实现加工区无纸化报检、货物全申报、快速核放、视频监管,建立“以信息系统为查验依据、数据库为监控手段”的检验检疫模式。总而言之,为加工区整体通关物流运作发挥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王洪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